[教材·学情]:
本文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第一专题。对于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总的来说这门课程是“着眼于鉴赏陶冶”,“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本专题希望学生能通过专题学习掌握抓住生活片段、选择典型细节、善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深切感受到人性美和人情美。最后活学活用,当堂训练,让学生运用这些描写手法进行短篇写作实践,然后朗读交流,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
[重点·难点]:
学习这篇散文之前先让学生了解散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散文中的人物往往是真实的,在现实社会中是真有其人的;散文中的人物故事往往是片段型的、松散型的,前后有时并无内在联系;以展现人物品格为主。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齐读玛格利特·魏德玛的诗歌《蚂妈的牵挂》
(出示幻灯片)
老师总结: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全部爱的人,我们怎会忘记呢?胡适先生更不会忘记在他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母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我的母亲》。
二、确定目标(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归纳)
老师引导:《我的母亲》是散文选读中的一篇佳作,通过学习这篇散文,可让大家在阅读与写作中有所收益。那么,你想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
1、通过品读,了解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
2、初步学习散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品读赏析
老师:著名诗人海涅在《献给母亲的诗》中写道: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精神……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作者在结尾饱含深情地抒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齐读文章结尾一段。
老师提问:母亲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极大、极深的影响,好脾气、和气、宽容、体谅等等。
老师归纳:作者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谦谦君子,同时也成为大学者、文化名人。(参见导学案“资料链接”中对胡适的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老师:作者有如此成就,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极大、极深的。那么,他的母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首先让我们了解母亲的经历简介。(参见导学案“资料链接”)
母亲冯顺弟,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48岁,为了家人,冯顺弟嫁到胡家。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弟只有23岁。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了七位亲人。1918年11月23日,她历尽了寡居的艰辛,病殁于上庄,年仅46岁。
老师:处于艰难与尴尬环境中的母亲是如何以身示范,为儿子的成长指引方向的?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概括母亲形象的词语、句子,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词语:严厉、仁慈、温和、气量大、性子好、刚气。(板书)
找出的文中的句子:“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老师:母亲的哪些做法或话语最让你感动?找出读一读并说说理由。(学生自由选择)
学生分别找出,读后并加以分析。(集中在5-12段)
老师总结: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的母亲凭借她的智慧、温柔、宽容、坚毅,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一个特殊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让胡适受到教育和影响,在言传身教中让作者懂得了怎样做人(板书)。正因为母亲无数次的言传身教,让我们记下了母亲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让“活生生的这一个”母亲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刻画散文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借助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举动、话语。
老师:请看专题前言(学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和刻画人物形象有关的三个关键词语。
学生找出:举动、话语、事情。(板书)
老师总结:文中母亲这一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不就是主要借助母亲的举动、话语(言传身教)来刻画的吗?甚至把母亲放在独特的家庭环境中展现她特有的品质。还有文章前三段看似闲笔,可它既为下文写母亲做铺垫,也与结尾我的进步相呼应。当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不同的文体中也有不同,这要等待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与掌握。
老师:面对这份宽广持久的母爱,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呢?请从文中找出作者对母亲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
学生讨论中找出:“我得感谢我的慈母。”
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读:母亲既让我成名又让我成人,作者对母亲的感谢是否只停留在表面?
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老师明确:这一句读的语速应慢一些。语调应高一些。(学生先齐读,个别读,再齐读)
老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表达怎一个“感谢”了得!除了表达感激之情外,从文中还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眷恋、怀念、敬佩。
老师:作者在《先母行述》中写道(课件展示):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学生齐读。
老师总结(升华主旨):真是字字含泪,如泣如诉,作者的遗憾、眷念、伤痛之情何以言表?真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母亲的痛悔之情令人落泪。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但史铁生把对母亲的怀念变为顽强的活着,用写作去激励他人;胡适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变为参与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改良,报答母亲,回馈祖国。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都具有一颗怎样的心?
学生思考回答:感恩的心。(板书)
老师继续引导:就让我们借助这篇文章的学习与体会,让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变为感恩亲人、朋友、老师,感恩班集体,感恩学校,感恩生活,感恩祖国……让感恩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吧!下面请看导学案“写作练习”(见导学案)。
四、拓展练习
请以“我拿什么回报你,我的亲人”为话题,写一个片段,不少于100字。(重点抒写我的举动、话语等。)
老师强调:除了重点抓“举动、话语”外,还要写出真情实感。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完成这一片段。
修改步骤:1、学生写完后两分钟时间互读互评,然后修改。
2、一分钟再互读修改。
3、找一名学生读,两名学生点评。
(老师及时有效点评)
4、再找一名学生读,学生点评。
5、老师综合点评。
[展示示例]:
我拿什么回报你呀,母亲!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你便坐在我的床头,看着我进入甜甜的梦乡,而你,照顾着我……这份情我永远不会忘;每当狂风大作,雷雨交际之时,我是多么的害怕,一头扎进你的怀抱,你却笑眯眯地说不怕,不怕,有妈妈在,而我听后,便依偎在您的怀里……这份情我不能不报;每当我失落之时,耳畔便会想起您的叮咛,加油呀,你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要有信心,此时,我便会勇敢起来……这份情我永远藏在心底。
学生齐读(读后老师强调划横线句子,重点抓住了举动、话语刻画)。
五、课堂小结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刻画了一位严厉、仁慈、温和、气量大、性子好、刚气的母亲,在言传身教中教作者如何做人,我们从中既初步学到了散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更让我们得到情感教育与启发,学会感恩。
[教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品读中了解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通过写作练习,初步学习了散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比较充分,积极性较高。课后在回顾自己的教学步骤,感觉还是有不足之处。例如备课中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深入,当学生读到“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时,就模糊处理了。应引导学生在“混”字上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伟大的母亲面前,无论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绩,都是卑微的,渺小的,甚至可以说是“混”过来的,这样就更加凸显了母亲的伟大形象,使课堂的挖掘更有深度。最后的写作练习如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习作,效果远比展示现成片段好。课堂教学的确是一门需要不断改进的艺术,在今后的在教学中,应该更深入地备好教材,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