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的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毫无兴趣的尴尬局面,这无疑使得文盲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
而新课程中,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我们也应以这样的理念来指导文言文教学。到底如何才能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尴尬。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浓厚的兴趣是保证效率的基本前提,有效的方法是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径,能力的展现是达成效率的终极目标。
文言文不但历经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且它还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并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文言文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应充分展示它的魅力,不应与当代学生有任何时空距离,相反,在师生相融共同走入前人内心的互动中,我们能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睿智之花。教师应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传授灵活有效的方法,提供能力展现的空间,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让兴趣成为“原动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推动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内驱力,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独到的引入,巧妙的提问,多样的课堂形式等手段,均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论语》一文时我这样导入:火电之光,能照亮世间有形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精神领域中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排在首位的是谁?(生:孔子)对,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兴趣就会陡然增加。
二、使诵读成为“主旋律”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尤其是古文。模仿读——读出节奏;自由读——读出个性;挑战读——读出情感;合作读——读出氛围;配乐读——读出韵味;解剖读——读出内涵。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沈复的《童趣》中的“项为之强”一句中。“强”不读“qiang”而应读“jiang”。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i”。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教者一面能验收读的效果,一面又能评价读的成效。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文意,记忆长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如今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有所裨益。在诵读《岳阳楼记》时,要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景象等画面的意境,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意会,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诵读和记忆,能陶冶性情、积累文化,丰富语感,改善人格,提高写作,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就是很有效的语文教学。
三、把方法当作“敲门砖”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对于现代文,学生易于通过文字直寻主题。文言文则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教师“讲”些什么,怎么“讲”,很值得一提。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重点,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其实,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不是零开始。“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其次,学生的学应踏实有效。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括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例如,《论语》中就有很多精典的语句及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人胸怀天下;《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教人与民同乐;《出师表》中的“亲贤臣,远小人”使人是非分明……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归纳。进行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文言文知识,从而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
四、引学生成为“主角儿”
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处在主体地位上,我认为应改讲读为点拨,既使学生明确重难点,又不致于完全让教师牵着鼻子走。
新大纲要求学生“学习一些文言实词的用法,以每课练习中涉及的实词为准,常用实词要能够辨析。”并还要求掌握一些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虚词,为学习高中文言文打基础。这一要求,在原大纲基础上,对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提高了要求,加深了难度。若仅凭引导学生自学来达到新大纲的要求是不行的,因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毕竟有限,需要教师给予点拨。于是我们应在教学中一改过去“串讲到底,包办翻译”的做法,让学生把自学中梳理出来的问题一一提出来,由教师板书写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桃花源记》练习中第四题,是从古今异义角度设计的一道题目,事实上文中还有与此一样用法的很多词,我就让学生再在文中去把这些用法的词找出来。至于像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词类的活用现象,虚词“之”“而”等的用法就需教师讲解和点拨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以辨析的方法和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对于一些疑难句子的理解,教师就应视其需要,给予释疑和补充。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启发、点拨的方法,就好像掌握了开启学生“心灵窗扉”的钥匙,拨响了师生共鸣的琴弦,收到了将已有的知识合理迁移的效果。
五、提能力创造“领奖台”
学生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仅仅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知识的拓展迁移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比如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素悍勇而轻齐”中的“素”和“素不相识”的“素”等等这些字词的不同语境的理解。又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它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这对阅读课外文言文很有帮助。
“教无定法”,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终极目标应达到——教为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