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准备”往往会把事情办糟。语文教学的效果不高,原因往往不在课内,而在课外,在于课前没有精心“准备”——有效预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所以,如果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就必须抓住有效预习这一环。
一、语文有效预习的目的
1、培养学习主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会主动。如教学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教学中读到诗歌时也就能很自然地读出诗歌中蕴含的味道,学生通过有效预习,学习诗歌的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高。
2、增强听课针对性。同一班级学生,听同一位老师讲课,结果学生间的成绩不一样,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效预习做得不够。有的同学课前预习了,上课时不懂的地方就会认真仔细地听讲,这就增强了听讲的针对性。如果不进行预习,不但课文不熟悉,连文中的生字词也稀里糊涂,听讲时更是囫囵吞枣,更不要说有无侧重点了。
3、提高自主学习力。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和内容是有限的。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内容则是在校外。因此,让学生学会有效预习,具备了自主学习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即使将来工作之后,也会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力。
二、如何进行语文有效预习
有效预习也是预习,只是我们更强调预习的效果,所以有效预习的方法就尤为重要。
1、通读全书。学期伊始,要求学生通读全书。要了解全书有多少单元,课文篇数,每个单元的主题及分类,练习的项目,作文次数及题目,综合性活动课内容等等。这样,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学习思路,不至于学习课文时有生疏感。
2、读通课文。要想课文预习做到有效,需做到如下几点。
读:读准词语,读顺句子,读熟课文。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还有有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
查:查字典、词典,为生字、词注音、注释。有效预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查阅工具书,切忌学生从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图书室、书店、网站等查阅相关资料。
标:标重、难、疑点词、句、段。首先,是标出全文的节次,便于学生了解全文的段落长短,也便于教学时指认位置。其次,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勾画出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另外,学生认为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及对自己有所触动和启发的句段,也应标出来。
问:质疑课题,质疑课文。学生有时会过分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从而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反馈预习自学情况时,针对学生们有关字词、内容、谋篇布局、作者和时代背景的各种质疑,不管提问题的水平如何,我们都要进行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励和鼓励。
置: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教师先给学生设置预习问题,再进行点拨、指导、鼓励,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进而发现、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也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语文有效预习的注意点
日常学习中,初中学生易把语文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浏览和泛读,更谈不上语文有效预习了。做到有效预习应注意:
1、工具书:笔者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初中生没有像样的字典或词典等相关工具书,预习时遇到生字词往往凭感觉猜或直接向别人抄,这样就失去了有效预习的意义。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要配备合适的字典或词典。
2、阅读方法:在知道初中生进行语文有效预习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浏览、通读、略读、精读、选读和朗读、默读等。
3、问题设置:布置预习时,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宜太多,以中心、方法、特色等方面一两个为宜。这样既让学生深入领会了重点内容,又不会让因为问题过多而产生厌倦感。
总而言之,预习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起始环节。有效预习,会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能。所以,有效预习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助推剂,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必将让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乃至整个人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