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下,教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而应成为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的老师,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新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它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一、真情付出、平等相待的合作关系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是参与者,我们既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正确的做法是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还要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放下架子,让学生发表意见。通过合作的方式,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不断修身,提升魅力的和谐关系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作为教师都渴望得到学生的尊重,这是教师必然的心理追求,但是反复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强调“尊师重道”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的。新时期的学生已不再是传统的书生,把老师列在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上,天天参拜,他们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会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老师,老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与他们同等的人。因此要得到学生得到尊重,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化有形的要求为无形的吸引。
所谓“言教不如身教”。教师要让自己的言行、一举一动给学生做榜样,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不断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还要用自己的个性魅力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和谐是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都给予关注,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
三、展现魅力,优化情感互动关系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这既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又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然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力的吸引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方式。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筑,它不仅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既有利于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又融洽了师生的情感。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用一颗宽容、大度的心,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让学生驰骋思维,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