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散文大师康·巴乌斯托夫斯说:“描写得出色的细节,且能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和他的情绪,或者对事件及对时代产生一个直觉的、正确的概念。”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准确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起到刻画人物性格、烘托环境气氛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真实形象,达到了“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效果。下面就出现在《社戏》和《孔乙己》中的两个“摸”的动作细节,谈谈阅读体会。
一、“摸”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老舍是塑造人物的高手,他有一个描写的秘诀:只有描写动作,人物才能立起来。莱辛也说:“主要的东西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无一不是靠准确的动作细节描写来塑造的。如《社戏》中的“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地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在这段描写中,最出彩的动作细节莫过于“摸”。“摸”什么呢?“摸”的是豆。在“黑暗只是浓”的深夜,判断豆的大小,豆的饱满与否,只能靠“摸”,摸来摸去,捏来攥去,精心地挑选判断后决定“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一个朴实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农村少年阿发的无私大方,仗义厚道,热情好客的形象特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再如《孔乙己》中的“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的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此处的“摸”与站着喝酒时的“排”形成鲜明的对比:“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带着爽快炫耀,带着自赏自傲;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则显得缓慢猥琐,显得沮丧悲苦,穷愁潦倒。在数目上,前次是“九文”,这次只是“四文”,还是乞求酒店给温一碗酒。这两个动作细节围绕着一个“钱”字,不仅写出孔乙己经济地位每况日下,而且突出了他的穷酸迂腐,好逸恶劳,麻木不仁的个性形象。简洁的动作细节,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了人物形象。
二、“摸”出了真实典型的环境氛围
典型的动作细节,不仅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为我们烘托出真实感人的环境气氛。在“黑暗只是浓”的深夜,“在含着豆麦和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在“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的护卫下,在潺潺的水声的伴奏下,阿发悄然地“摸”着自己家的豆。鲁迅先生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月夜偷豆图”。透过这样一个“摸”豆的动作细节,透过这样一幅“偷豆”的画面,我们看到无私的阿发,善解人意的双喜,我们看到一群善良又淳朴的乡村少年,感受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感受到轻松宁静,清新悠远的环境氛围,使人如临其境。“一天凉比一天”的“秋风”,肢体残疾的惨状,断断续续的语言,众人揶揄的笑声,缓慢猥琐的“摸”,都为我们渲染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悲凉的环境氛围,预示着孔乙己在冷酷麻木、肆意践踏弱者的社会环境中必然死亡的悲惨结局。两个动作细节“对事件及对时代产生一个直觉的、正确的概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摸”出了深沉厚重的思想内涵
塑造人物、渲染环境、都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摸”豆的动作细节,“月夜偷豆图”,展现的不仅是淳朴乡村少年的善良,更寄托了鲁迅的理想。这里所描绘的,
“实在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的故乡图景。“摸”豆偷豆的少年天真淳朴,活泼热情,几乎没有受到世俗的沾染,保持了“童心”,鲁迅赞扬不失童心的真正的人,恰恰与那令人窒息的市侩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乙己在众人的笑声中,在“摸”出四文钱的窘境中惨然谢幕。凄惨的图画,悲酸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孔乙己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穷困潦倒而又清高迂腐,善良无能而又可怜可气。放弃与命运抗争,逆来顺受,自甘堕落。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管如此,对社会黑暗和冷酷的揭露,以及对群众麻木的批判还是相当深刻的。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鲁迅正是通过无数的动作细节描写,准确形象地塑造了典型人物,渲染了环境氛围,反映了深沉厚重社会问题,在文学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