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3期 ID: 140124

[ 朱琼旁 文选 ]   

生活与作文

◇ 朱琼旁

  在作文课上听到同学们最多的埋怨就是“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缺少活力。该如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
  
  一、培养生活的敏感
  
  写作是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再高明的作家,也很难把文章与生活切断。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国画家莫奈,在为伦敦教堂作画时,将雾画成了紫红色,引起了一些英国人的争议。他们感到雾应是灰色,怎么会是紫红色?原来莫奈在作画前对雾和四周的环境作了仔细的观察,发现因为烟太多,并受红砖房建筑的影响,伦敦的雾的确呈现出与别处的雾不同的色彩。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同样的生活,敏感程度不一样的人,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当他发自内心地热爱生活的时候,就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点点滴滴进行思考,然后储存在头脑中。不然的话,见过的只是过眼云烟,听过的只是饭后茶余的闲谈而已。老舍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养成习惯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
  要想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敏感,需要在平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五官并用,那么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就会被你更多的接收到,你的观察所得也会更丰富。
  
  二、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记叙文所写对象是人、物、景。好的记叙文将人写得栩栩如生,把景物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得抓住人、物、景的特征,就是这一个不同于那一个的特点。有谚语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说明世上的人、物、景都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敏锐的眼光,认真仔细地观察所写对象,写准人、物、景的特征。
  因为客观的实物和景象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本身也存在着千变万化。很多描写景物的文章之所以能成为广为传颂的优秀散文,是因为作者对“物”和“景”变换角度地仔细观察,抓住了“物”和“景”的特征,并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这些特征。写人,尤其是写人物的外貌时,更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千万不要千人一面。写不出人或物个性特点的原因,主要还是在生活中缺乏观察,或者观察者不够仔细,没能抓住人或物最主要的特点。
  
  三、多角度审视
  
  有位青年画家想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画出人人喜爱的画,为此,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幅作品的复制品拿到市场上,旁边放上一支笔,请观众们把不足之处指点出来。集市上人来人往,画家的态度又十分诚恳,许多人就真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到晚上回来,画家发现,画面上所有的地方都标上了指责的记号。也就是说,这幅画简直一无是处。
  这个结果对青年人的打击太大了,他萎靡不振,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绘画的能力。他的老师见他前不久还雄心万丈,此时却如此情绪消沉,待问清原委后哈哈大笑,叫他不必就此下结论,换一个方式再试试看。
  第二天,画家把同一幅画又一个复制品拿到集市上,旁边放上一支笔。所不同的是,这次是让大家把觉得精彩的地方给指出来。到晚上回来,画面上所有的地方同样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记号。青年画家乃大彻大悟,以后在画坛上颇有成就。
  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而是要捕捉所看对象的特点,如果只是驻足于一点,其观察自然是片面的,也很难抓住要点。同学们写作,常常只是味同嚼蜡:写父亲,总是身材魁梧;写老师,总是一幅眼镜。于是,我们作文中的人物好像是一个生产线生产出来的一样。
  这样写出来的人物,就缺少个性特征。现实生活中的人,优缺点是共存的。动笔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之前,应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了解。这样综合起来,才可以成功塑造出一个真实的、可信的人物来。
  
  四、寻找内在联系
  
  生活中,我们除了要学会观察,学会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行多角度的全面分析之外,还要勤于思考,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掌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是最丰富的作文材料宝库,是作文创作主题、素材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寻找快乐,从此热爱作文,那么,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生活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