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3期 ID: 140170

[ 姜跃明 文选 ]   

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实效

◇ 姜跃明

  学生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是决定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我以为,我们如皋教育界正如火如荼实施的“活动单导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凸显语文课堂实效大有裨益。
  
  一、给予时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知道,“提出问题一充足时间思考一有话可说”,这是语文课堂进行有教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能有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是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时间充分自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高效的学习习惯。而事实是,在我们这样只有三流生源的农村学校,不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不要说学生,就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中认为语文学和不学差别不大的也不在少数。因此,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学习时间几乎都压缩到语文课堂上。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许多学生几乎从来不预习课文,即便预习,也仅仅是在形式上对所学课文读上那么一两遍,扫清字词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平时语文课堂教学的“少慢差废”。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这样的,教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都把活动单下发给学生,给学生争取了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带着问题定向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明确了学习目标,明确了重难点,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据。心中有数,自然能有的放矢,课上的合作交流、讨论就有了实效,课堂的激情高效也就成为了必然。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活动单导学”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活动单”而活动的导学、导动行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兴趣)、导学(培育学生阅读习惯)、导看(在老师的演示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导议(启发学生思考和议论)、导练(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提高技能)、导结(以精要的点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作小结)的导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授之以方法,促使学生知识“内化”。
  另外,在“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的教室里,没有高高的讲台,老师始终处在学生中间,挖掘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中的活动因素,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场效应”的生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问题讨论。这其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老师可以是学生的学生,学生可以是老师的老师,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互动合作,反思感悟,共同提高。
  
  三、提供条件,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下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求知。
  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梯度合理的设计,就会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让学生失去在老师调动和引导之下对课本进行深度解读的兴趣,素养就难以形成和提高。而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强调递度合理的活动单内容的设计。在这种模式中,“活动单”是拐棍儿而不是腿,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思考而预设的,是为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活动提供引领的活动方案,是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和依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线索和章程。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们一般都先设计一个预习单,预习单上先让学生明确本篇课文学习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并在作家作品、课文字词、课文整体内容等方面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这样,学生依据预习单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方向和深入的思考,回答课堂学习活动单上提出的问题相对就容易不少。
  “活动单导学”模式适应了时代要求,它给学生充裕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自主性学习活动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必将使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