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却是“教师教着枯燥,学生学得乏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文”“言”分离现象。一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言”的教学,即古汉语知识,好端端的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毫无生机,学来无味;而另一个极端则是重“文”轻“言”,过度强调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与理解,却忽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恰当的。因此,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古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强调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总之,高中文言文教学应“文”“言”并重,使文章“文”“质”皆显。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采用古方与今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朗读,可以说是古人实践出的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既可以培养语感,积累字词,又能够陶冶情操。当然作为教师要探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有效的朗读。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自然诵读的主角也应该是学生。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教师朗读为辅,学生朗读为主的方法,即教师花少量时间范读,然后学生占大部分朗读。学生为主的朗读又可以分为集体朗读和个体朗读,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记诵、感悟的能力,应当以个体诵读为主,兼以集体诵读。当然,在学生朗读时,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工作。
古人的方法在现代文言文教学中固然值得借鉴,今天的新方法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例如在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现代文言文教学中同样适应。
自主学习文言文。当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知识积累以后,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自己翻译,去讲解某一篇文言文,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例如锄学》的教学就可以交给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在可以积累一定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不可以已”的思想,对如何不辍地学习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实现了“文”“言”并举的目的。
合作探究学习文言文。教师还可以引入带有探究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例如教授完《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探讨荆轲此次行动的意义。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对原文的反复阅读,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得出了很有见地的结论,例如:荆轲刺秦违背了历史发展,必然失败,还有小组认为荆轲刺秦虽然失败,但他身上体现出了反抗强权,不侵强暴的精神。在这一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对文章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与“言”实现了和谐统一。
总之,不管是古方,还是新法,只要有助于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文”“质”皆显,我们都不妨“拿来”。
二、探求“学以致用”的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能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他们才会乐意学,才会充分理解,文言文也不例外。教师只有努力探求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现实中应用文言文,使其“学以致用”,学而有用,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活动:
1、改编
改编,就是将文言文改写成不同文体的现代文。课本中许多文言文故事性很强,人物性格很鲜明,比较适合搬上舞台。这样可以叫学生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例如将《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改成剧本。改编完以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演出。
此外,也可以将一些情节性强的诗歌改写成小说,文字优美的文言文改成散文等等。例如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将《孔雀东南飞》改写成小说,将《兰亭集序》中的景物描写部分改成散文。学生改写的文章可以自己进行朗诵,也可以刊登出来。
2、续写
让学生根据对原文的理解续写故事。例如学完《鸿门宴》可以让学生续写宴会散去后项羽、范增的反应和结局。
这些活动,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真正实现“文”与“言”的并重,“文”与“质”的皆美。
总之,“文”“言”是文言文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少了哪个方面都是不完美的。我们在教学中都不能忽视,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最终实现“文”“言”并重,“文”“质”皆显的目的,使文言文教学走出当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