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高中记叙文教学现状,从结合题材、多角度切入、激发记叙文构思的思考活力等方面分析了指导高中生开展记叙文的技巧。
一、结合题材,多角度切入,激发记叙文构思的思考活力
构思只有在头脑中经过分解、化合反应,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最后形成“美酒”。可见构思就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发酵”阶段。任何一篇文章,既不是原始材料的堆砌,也不是无目的的发挥,它凝结着作者思考的结晶,在具体的思考中,通过多角度的变化,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思考空间。例如某年的高考卷就以“习惯”为题,要求学生作文。当时许多优秀作文就塑造了千差万别、各具光彩的“好外婆”、“好奶奶”形象。要在老话题上跳出亲情的惯性思维,写出新意,需要真功夫。这个话题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构思,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内容不同的作文:
1、从习惯的产生角度构思,可以记叙描写“读报习惯的养成”、“微笑习惯的养成”、“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不同的习惯”……
2、从习惯的时间角度构思,可以记叙描写“过去的习惯”、“现在的习惯”、“习惯形成的漫长过程”
3、从习惯的发展角度构思,可以记叙描写“由害怕离别到习惯离别”、“由不理解老师的关爱、贪玩到习惯于发奋努力、回报老师”、“由浪费水到习惯于珍惜每一滴水”
因此,从每个角度都可以发散开去,写出不同的内容,可以调动材料仓库中有关的所有材料,把某些从来没有重视的材料,从记忆的角落中挖掘出来,静止的材料就变成活的材料,为提炼选择材料打下了基础,达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境界。
二、发散思维,多角度的构思交叉,丰富记叙文构思的思维空间
构思的基本方式大体是先浮想,再深思,最后收束。构思开始的时候,要从主题出发,思维不受时空限制,越广泛越好,甚至可以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这时可以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结合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把第1类中的“读报习惯的养成”、“微笑习惯的养成”分别与时间、发展、不同的人、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主题交叉,可以产生很多思路。而这六个角度相互交叉,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视角,因此,不人云亦云,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考,进一步丰富思维空间,写出的作文就是具有个性、能够打动别人的作文。
三、着眼问题,多人次完成同一任务,共同提升写作水平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修改作文的过程也是对作文再次构思的过程,让学生一起修改作文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切磋交流,共同提高。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就是同一片叶子,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印象也是不一样的。面对同类的材料、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人也可以改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我特地做了一个试验,让全班同学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改同一篇作文,写在作文本上,作为一篇大作文,然后评讲交流,使学生明白写作的天地的广阔。那篇需修改的作文是一篇很不具体生动、以“习惯”为话题的记叙文。写的是从年幼到小学毕业再到初中毕业,“我”由害怕离别到习惯于离别。修改要求如下:
1、以“习惯”为话题,自拟题目,改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根据原稿内容和主题、按照自己的意图修改,不得另起炉灶。
3、必须改具体、改生动,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要特别重视细节描写。
通过这次作文修改训练,学生相互交流,记叙文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样的作文修改训练,是一次特殊的作文。由不习惯离别到习惯离别这一过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具体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改出了各具个性的作文。这次试验,不但生动地说明了记叙文内容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也实现了学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