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室门口总是飘出一首首情歌,《做我的老婆好不好》《只做你的男人》《爱情买卖》……学生们用稚嫩的嗓音唱出他们似懂非懂的旋律,他们在乎的不是歌曲的内容,而是这首歌是否流行;进入班级的QQ群,学生的个性签名许多都沾染着爱情的味道,学生的个人空间里,经常转载的也是《女孩子最在乎什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谁才是你真正的另一半吗》《一个男生可以等一个女生多久》等这些和爱情有关的篇章,通过转载阅读,学生们对爱情渐渐有了模糊的认识,可他们又没有太多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接受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形成错误的爱情观念。一旦让这些观念占据了中学生们的心灵,再想去改变,谈何容易!这就有必要在中学生中开展爱情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辨识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爱情观念。可是要怎样和中学生们“谈情说爱”呢?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爱情究竟是什么?这一点很难解释清楚,《现代汉语词典》对“爱情”的解释是“男女相爱的感情”,人们也有过许多定义:“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爱情是男女间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倾慕,渴求发展亲密关系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可以肯定的是,爱情不是一种浮浅的生理冲动,不是庸俗的玩乐游戏,不是轻松的花前月下,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纯洁也最深沉的感情,它超越金钱、权势、地位等一切世俗的东西,以忠贞、奉献和责任为基础,不可被亵渎,无法用物质替换,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藏。在物质至上、精神匮乏的当下,让中学生们懂得爱情的真谛是至关重要的,这比阻止他们,甚至在他们因为无知而犯下错误后批评他们都要有效得多。
对青少年进行爱情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阅读中外经典名作是一个好途径。爱,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经典名作对爱情有着生动而深刻的描写,最能从情感上打动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们。如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红楼梦》、秦观的《鹊仙桥》、舒婷的《致橡树》、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和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等。从对经典的阅读与理解中,学生能感知爱情不仅仅只有美好与甜蜜,也会有烦恼和忧伤,甚至还有欺骗、伤害,启发他们一起去追问和触摸生命的底蕴,一起去探索和发掘人生的本真,一起去深省与反思爱情的价值,进而陶冶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精神品位,引导他们崇真、向善、求美,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正确地认识爱才能理智地去爱与被爱,才能为以后的幸福人生沉淀一份豁达与纯真。
谈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很重要的一种沟通方式。心理学家认为:男女学生在青春期相互欣赏、相互爱慕,并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甚至萌发爱情,这都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产生的心理现象,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和真诚的心态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和理解他们的这种“比友情多,比爱情少”的特殊感情,聆听学生的倾诉,体味学生的困惑,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学会以审慎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朦胧的爱意,保持男女学生间正常的交往,保留住彼此心中的那份美好,携手走出雨季的阴霾,健康快乐地成长。
开展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可以让学生全面参与、集思广益,教师可以把学生对爱情的认识与困惑集中起来,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不要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思考并表现出内心对美好的向往。通过与同龄人的对话与交流,及时地解除疑问、消除烦恼、加深对爱情的理解。针对社会上流行的那些低品味的爱情文学作品、影视、歌曲等,更要及时地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自觉地去分析、批判,提高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崇敬与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使中学生们在自由的氛围中广泛地接受爱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爱的力量,学会爱的真诚,自然地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崇高的爱情理念。
爱情,它是个难题,放任自流不可以,严防死守不现实。与其让学生自己摸索,不如主动引导——并不是引导学生们去谈情说爱,而是教他们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去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感情,去获得幸福的人生。这正是爱情教育的最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