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家伯尔的《在桥边》是二战后“反思文学”的重要代表,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因伤而被分配在桥边数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的二战伤兵的所见所行,表达了作者在面对二战后德国重建中所遇见的种种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行为的理智的抗议和建议。
主人翁“我”因伤被分配去数新桥上走过的人,但是“我”玩世不恭,因不满单调枯燥的生活而敷衍了事。就在这样乏味的环境之下,“我”遇见了一个可爱的姑娘,并因她而着迷,不肯将她归入自己所数的人数之列,即使后来主任统计员来督查,“我”依然漏数,因为“我”不肯将自己心爱的姑娘被公式化,被数字化。
从表面讲,这是一个爱情和事业的冲突的故事,但是只要我们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所处的年代,就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深沉的文化反思。
这个反思是一个重建与恢复的反思。重建的目的乃是恢复,但是重建的如果并不是当初所有的,那么这个恢复就失去了意义,甚至很危险地偏离正当的轨道。而在作者眼里,德国的重建并没有彻底解决好问题,它只做到了一半,就是物质文化的建设。而“我”发现目前恢复的并不是当初所拥有的,即“有——无——有——无”。重建的和之前的并不符合,“我”需要去寻找之前的“有”,即“有——无——有——无——有”。
同时“我”发现,以个人力量根本无法抗拒强大的政治机构,甚至有失业的危机。然而当“我”面对主任统计员的检查时,“我”虽然很认真地数人,但还是将“我”心爱的姑娘漏数。漏数是有危机的,却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地交了“鸿运”,主任统计员认为“我”很可靠,只是少数了一个,因此改派“我”去数矿车,这是一个美差,一天只要四个小时,这就使得我更有机会去接近“心爱的姑娘”,从单相思有机会走向“爱情”。
在这里,作者要透露的是,一旦我们发现我们目前所恢复的并不是当初我们所拥有的,我们需要反思并追寻,但是我们没有必要革命,因为我们的初衷是重建,我们不需要再一次的战争和毁坏,可我们力量有限,因此需要智慧,用智慧去再次恢复起初的“美好”和拥有。这才是作者在重建和恢复中所要透露的真正理智的思考。
因此本篇小说在表面上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这一问题以及有识却孤独之士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和重建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