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事实上,职高学生因思想认识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在真实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一、真实的世俗心态与立意高远、正确之间的矛盾
《中学语文教学》曾对一篇高考作文进行评分测试,结果最高打32分(满分40分),最低打17分,上下相差15分。原因是文章奉劝考生别考文史、考古等冷门专业,而应选择经贸、金融等“香饽饽”。贬低者认为该文主题违背了职业无贵贱尊卑之分的社会主义职业观;偏爱者以为该文文笔老成,语言精炼,而就业观不能强求一律。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显然,该考生表达了自己真实的心态,因为世俗的价值取向就是如此。然而,我们常说立意要高远,又怎能只盯眼前利益?学生写作,立意还是符合正统原则为好。所谓“正统”,不妨理解为:
第一,跳出“小我”,站在祖国、人民利益的高度上。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家庭中养成的任性、自私、孤漠性格会滋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意识,这种意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到作文中来。《心愿》一题,三分之一同学的心愿是尽早毕业,进一所等级和待遇都属上层的幼儿园工作。写了父母的苦苦期望,自己的担忧及企望。如果这种心愿能与关心学前教育的发展融合起来,自可欣喜。但是一般同学直言不讳地写道:如果进不了理想的幼儿园,我没有了美好前途。尽管这不能归咎于学生的品性,但也说明寓道于文的必要性。常言道,“志当存高远”,学生应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念,宽阔的胸襟,自觉地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使其作文主题显得超拔、悠远。
第二,用真善美的原则鉴别是非。世态万象扑朔迷离,色彩斑杂,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需要人们仔细鉴别。中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不少职高学生对事物的辨别还缺乏深度和准度,一不小心有可能走人误区。《我的母亲》,写母亲每天给“我”做好吃的,不让“我”干一点家务活,并事事迁就“我”。相当一部分同学把这种不正常的溺爱视作可歌的母爱。《礼物》,一些同学的观念纯粹是“礼重情义重,礼轻情义薄”。有的作文中还存在对不正当手段赚钱表示佩服等等畸见,这些都反映学生在是非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少数同学喜写社会阴暗面。《街头一幕》写一人被车撞倒地,众人围观,无人相助,从而感喟世风的凉薄;《送礼》写家人给领导数次送礼,终遂心愿,由此悟出无礼不成事的所谓道理。确实,社会上丑陋是客观存在的,无法也无需讳饰。所以即使写社会的消极面,也应抱着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就像鲁迅先生的文章一样,给人“疗治的希望”,“显出若干亮色”。学生应多看看乐观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多写赞颂性的主题。如纯真的同学情,无私的师生情,感人的亲子情,还有那些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廉洁奉公、刻苦进取、坚忍不拔等高尚品质,这不仅对写作本身,而且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裨益。
二、生活经历寡浅与题材要求新颖、丰富之间的矛盾
有的学生写老师,颠来倒去就是几个老掉牙的材料:深夜改作业,帮助解决疑难问题,生病送医院;写“上学路上”,不是扶小孩起来就是帮老人提东西,或者是捡钱包。几乎从小学写到高中,可谓经久耐用。客观上,学生过的是从家到学校的直线生活,社会接触面狭窄,人生阅历浅显,故而写作时只能胡编瞎造。生活阅历少一方面是客观状况,另一方面又是主观懒惰。事实上,“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我们的眼睛来说只是缺少发现”。所以,要使题材新颖、丰富,首要的是关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叶圣陶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矿藏。学生应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微妙变化,可能正是这些“小事”会烘托出一个绝佳的主题。学生平常接触最多的是同学、家人、老师,看似相处得平淡无奇,其实只要打开尘封的记忆闸门,细细搜索,一朵朵“小浪花”会竟相涌来:和谐的欢心,被关爱的感动,矛盾的苦闷,被误解的委屈,构成了一幕幕鲜活的人生之剧。譬如,路遇父亲貌似冷淡却在拐弯处终于回过了头;我嫌母亲唠叨,终于冲她呵斥了一声,看着母亲欲言又止的痛苦神情,才明白那唠叨是如此可爱……一旦学生多与人交往,以一颗爱心对待社会,做生活的朋友,生活就会馈赠他丰厚生动的素材。因此,学生最好能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有的好素材会因时间久远湮没无迹,成为遗珠之憾。
其次要善于想象,悉心体味,写出独特的“这一个”。想象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对文题的深入思索,要避免写“大路货”,力求写出独特的“这一个”来。《不寻常的考试》仅仅是文化课考试吗? 《礼物》一定是有形的常规的物品吗?《让座》只是汽车上给老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吗?《爱的奉献》就是为困难户捐款捐物?贫乏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诱使学生共同“撞车”,唯有依靠想象,才能弥补因生活经历的寡浅而带来的雷同缺陷,构制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另外,也可以适当移花接木。因为不是所有的命题都接近学生的实际,有的可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这时不妨伸出借鉴之手。一方面是借鉴生活,把外地发生的事移到本地,把几个人各自的事合在一个人身上,用鲁迅的话来说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另一方面是借报刊上的社会新闻,摘录一点新人新事新风尚,说不定具有较高的写作价值。如《山沟里的新鲜事》一文就是根据一则新闻写成的,叙述在传宗观念十分深厚的小山村,一女户主动放弃二胎指标,从而带动全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反映了偏僻农村可喜的生育观念变化。这样的“借鉴”实际上是一次创造,需要对素材进行改造、取舍、整合,使之化为自身的生活积累。故而对外来题材不能机械照搬,否则会破绽百出,贻笑众人。
三、表达平淡与语言要求流畅、生动之间的矛盾
词汇贫乏,句子枯燥,句与句之间衔接不紧密,句式平板,修辞陈旧,是职高学生文面的通病。有时一个绝妙的题材会因表达技巧的拙劣而味同嚼蜡,索然寡味。语言这东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艰苦努力的训练。学生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第一,多背诵,多揣摩课文。据说茅盾能背诵整套《红楼梦》。如果说背诵是蓄源的话,写作就是泉流。杜甫不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教师应强调背诵的重要性,督促学生多背一点形神兼美的课文,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背得多了写作时自然而然活化出来,丰富笔头。课文是学生学语言的极好范本,如若精揣细摩,反复咀嚼,必定受益。
第二,常练笔。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也应“笔不离手”,写得多了,笔端自然活泛。练笔的内容最好是描写。作文写不生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概括性语句太多,如“天气冷极了”究竟怎样的“冷”,叫人无从感知。如果能写成“风刮在脸上像针刺一般,火辣辣的疼,枯枝呜呜的哀呜,似乎在企求着寒风的宽容;人突然都变胖了,还缩着脖,弓着腰,袖着手”,这样就具体形象了。观察要仔细,涉笔要广泛,人物、风景、场景均可付诸笔墨。诚如邓拓所言,写作要像农民捡粪一样,不拘什么都捡起来。
第三,培养感情。感情貌似与语言无关涉,其实关系不小。一个寡情少义的人,其笔下的山水是静止滞板的,人物是空洞干瘪的,难以感染读者。而真正从内心动了情感,语言会随之鲜活起来,文章自然也生动起来了。巴金在谈《家》的创作经过时说:“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曾经使我心灵激动过的一切。”作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语言是需要情感来滋润的。从某种程度上,有无真实的情感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第四,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如果有好几个题材可供选择,一般要选亲身经历的、记忆较深刻的,以利于驾轻就熟便于发挥,语言可能会因内容的熟稔随意驱遣,通畅无碍。
职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并不是朝夕之间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改进传统的作文教学策略、方法,如果我们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组织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引导学生将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学生的作文现状必将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