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3期 ID: 140151

[ 姚共梅 文选 ]   

试论小组合作学习

◇ 姚共梅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新举措,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及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大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们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本质规律,创设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把握合作学习的精髓
  
  1、合理安排组别,增强合作信心。小组的组建,一般可安排4-6人,最好是4人一组。分组前,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学生的学习成绩。保证每个学习小组中都有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
  (2)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
  (3)学生的性别。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思维。
  (4)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遇到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这样的合作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应对真实的社会生活。
  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当组长。开始一段时间,教师要培养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可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的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
  2、培养合作精神,营造融洽氛围。课前预习,可以淡化教学难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小组合作预习,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在小组合作预习中,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提出的问题更突出,更具有代表性,因为这集中了更多人的智慧。
  3、明确合作主题,收获愉悦体验。合作学习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来展开,而这个主题往往是学生提出且经过教师梳理,具有一定的思考力度,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这样的问题不宜多,且具有讨论的价值。
  
  二、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
  
  1、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如教学《林海》一文,在学完岭、林、花等段落后,学生对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已初步领略,此时更迫切地想亲眼看一看大兴安岭的景色。这是笔者安排学生去画一画、说一说,在播放大兴安岭录像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林海的美。最后分小组朗读,学生情趣盎然,从他们的朗读中能真实地感受大兴安岭的美。这样既分散了教学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烘托气氛,培育探究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到知识。在学完《将相和》一文后,笔者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学生在编排负荆请罪这一故事时,产生了疑问:蔺相如处处躲着廉颇,分明是个胆小鬼,课文还说他好,我看不怎么样。笔者觉得这是一个深化课文内容理解的契机,于是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更加全面认识了蔺相如这个历史人物,更为蔺相如的人格美而感动。
  3、真诚激励,满足合作欲望。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学生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别人说出答案。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给小组打分是激励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的好办法。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应该帮助差一点的组员;差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使他们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应该主动学习。这样,小组内很容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好风气,也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总之,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它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试论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