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主张“初中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能力,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有所体验感悟,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意启迪,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老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一直是我在思索、实践、探究、不敢疏怠的课题,“多读书以涵养身心,多经事以历练处人”,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和深入的思索,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明确能力目标,呈现阶梯板块;激发阅读兴趣,加强主体阅读;遵循阅读原则,拓宽阅读领域;引导精读深悟,注重专门训练。
一、明确能力目标呈现阶梯板块
美国教育家布卢指出“科学的训练目标的确立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想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同样如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学习的目标,清晰阅读能力的内涵。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学习阶段,适时点拨,相机诱导,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阅读能力,主要是指理解文章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能力和鉴赏评价的能力,具体包括七个方面:一是能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二是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记叙文,能理清层次,能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三是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说明文,能理清层次,领会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能分析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能区分不同类型的说明文的特点及侧重点;四是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议论文,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点,能分析议论方法和方式;五是阅读文学作品能理清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能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能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能领会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即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六是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能迅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所须的信息;七是能充分运用注释及背景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就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之前,先“擦亮双眼”,明确所读文体应达到的目标,即阅读要求,为以后再从文体知识人手,按照一定的阅读方法分析理解现代文篇章或语段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完成阅读任务,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把舵定航。
当然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引领者——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时时铭记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呈阶梯层次滋长,呈螺旋式提高的,主要有三个层次: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赏,获得审美的愉悦。这样,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会不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初步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上,而会理性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激发阅读兴趣加强主体阅读
鲁迅先生说过“无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我的阅读教学之旅往往是以激发兴趣拉开序幕的。兴趣的培养,贵在激发。当然激发的兴趣多种多样,激发的领域也很广阔。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课内美文激趣、经典名著涵咏、朗诵会展示、演讲会博彩、游戏表演长才等方式,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时,同学们会因被文章的自然美、语言美所折服而深受感染;引导班级品读经典名著《爱的教育》时,以世界文学宝库的精华来丰富学生的语言与人文精神,使一种健康、理性的读书风气在学生心中悄然扎根;形式多样的读书表演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都有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才华的欲望和机会,从而产生愉快心境,进而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去思考,去构建。我一直深信叶圣陶老先生的一段话“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教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学苦练,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真正的教育是“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以心发现心。”我相信我的学生,我只是一个点燃火把的人,而兴致勃勃学习的学生才是那熊熊燃烧的火把。
三、遵循阅读原则拓宽阅读领域
“事必有法,方能成功”,对于中学生来说,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积极地学习,主动地阅读,有效地领悟。在阅读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三结合”的阅读原则,即:讲练结合、点面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思想积淀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把握阅读要领和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问题分析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
讲练结合:讲,主要是给学生在阅读心理、阅读规律、阅读方法、答题技巧等方面以理论指导,而不是以讲解知识为主,讲好了,会提高练的自觉性和效率;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规律、阅读方法、答题技巧,其次才是增长知识,练好了,才能较快地培养合乎规律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点面结合:阅读理解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而考查时命题的对象却绝大部分是文段。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始终要把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总体理解与句、段的理解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要谨防学生出现一拿到题目便“目无全文”,肢解文章,抛开主旨、不瞻前顾后的毛病,要反复揭示并让学生掌握“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
课内外结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除了对课内的严格训练而外,还必须借助于课外,尽可能让学生面宽量大地去阅读。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焦点进行练习,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甘食美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阅读无处不在”,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引导精读深悟注重专门训练
“教学千法,读为本”,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我一般遵循“读一悟一练”训练提升过程,以阅读促领悟,以领悟导练习,以练习长能力。
读:非读无以产生语感,非读无以产生美感。叶老说:“基础打得越坚实,房子才能盖得越高大。读就是打基础,因此读书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一定要多读。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阅读能力的强弱,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在读的方面,我觉得应引导学生注意将精读和博览有机结合。所谓精读训练,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要咬文嚼字,细琢细磨,理解文章的内涵,认真揣摩它的写法,从中得到读书作文的必要知识,也就是叶圣陶所说“纤屑不遗”,一点一滴都不要放过,
务求弄懂弄通,精读的步骤有:初读、深究和熟读或背诵;所谓博览训练,就是“提纲挈领”地快速阅读。它是在精读的基础上着重锻炼思维的敏捷性,不像精读训练那样要求细致推敲和揣摩,而力求迅速、准确地抓住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可把其余部分略过去。这样,每读一篇就等于一次训练,而阅读能力就是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训练提高起来的。
悟:“品韵方知竹丝雅,执豪始觉草篆神。”苏教版主编洪宗礼先生也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意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白。这样读书才能读出书中之味。”我觉得,在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领悟篇章结构技巧、悟开头结尾技巧、悟语言意境。要让学生阅读时注意领悟文章的行文顺序、自然段起讫,层次间衔接、过渡、照应等,体会其精妙之处;让学生领悟文章开头选用开门见山、宕开一笔、环境切人、巧妙铺陈、抒发情感、恰切比兴、设疑吸引等方法中的哪一项,结尾运用了呼应篇首、启发联想、卒章显志、意外结局等方法中的哪一种;要让学生品悟文章语言的隽永,神游优美的意境,从而形成心灵的感悟和个性的解读。
练: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乒乓球等的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练习是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阅读训练中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快速阅读训练,也叫限时阅读训练。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一个标志。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初中学生快速阅读每分钟达到500字,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利用课本所提供的范文或选一些精短的文章,在估计所教的课文的大概字数后,要求学生在限时之内,掌握文间的整体大意,能较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或找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或主旨句。二是专注考点有效训练。在快速阅读训练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中考中科技文、说明文及文学作品中的考点,把握不同文体中考查的侧重点,通过专题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项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测试题带着问题精读有关的句段,了解有关的各种数据和事实经过,从而把握阅读对象的精髓和脉络,深层次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文章所问的问题进行精读,阅读有关的句段,品味语言,把握关键性的语句,从而把握阅读文章的精髓和脉络,深层次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进而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当然,探索无止境,教法无定法,我将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上下求索”,做一个有良知、有智慧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