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10期 ID: 358494

[ 袁爱国 文选 ]   

读《面向多元化的语境:语文教育的反思》

◇ 袁爱国

  《面向多元化的语境:语文教育的反思》一书,共45篇论文分别出自中国大陆(17篇)、香港(17篇)和新加坡(11篇)作者(大部分为学院专业研究者)之手。论文经匿名评阅,由编委会根据评委的综合给分及专业意见选录刊登。评委成员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及新加坡共20所高等院校、中新两国的教育部门及一个专业委员会的共51位专家学者,评审委员都不是本书的投稿人。
  本书集中关注和讨论新世纪课改以来在“课程理念与建构”“教材研究与应用”“课堂策略与实践”“评估”及“教师教育”等五个领域的问题。
  其中,大陆语文教育研究集中于创新教学、有效教学、整体阅读、文本解读、比较阅读、人文素质、作文考试与命题、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香港主要研究中华文化、品德情意、口语交际、聆听测试、修辞教学、主题阅读、网上阅读、批判性思考、教师个案研究等;新加坡则研究互动教学、滚动式泛读教学、有效学习、电影教学、思维教学、公民道德教育、语言交际等。通过比较,笔者发现研究内容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大陆语文教育研究范围相对狭窄,主要集中于阅读与作文教学;香港及新加坡视野开阔,如香港2009年明确高中语文必修部分包括9个学习范畴,即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尽管我们也将听说读写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学习范畴,但对于聆听、说话等真正展开深入研究的并不多。
  其二,大陆开展的研究比较笼统粗疏,如创新教学、有效教学等,宏观跟风研究较多;香港及新加坡的研究比较具体细致,如《大陆与香港初中语文教科书学习重点研究——阅读能力训练的角度》《语文教学语言的影响:PMI与CMI课堂策略选择的比较研究》等。
  其三,大陆语文教育研究内容创新程度不高,多沿袭旧说,如《构建创新型语文教学结构》《请站在“语文”的角度关注语文教材》《比较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运用》等,而对于当代多元信息化时代语文教育的关注与探究极少;香港及新加坡既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关注当下的现代化语境,如《论香港中学语文新课程之单元组织——中华文化学习范畴的问题》,新加坡的《促进学生多读:主题阅读活动的组织与评估》《华文网上阅读计划的学习效能评估》等。
  其实,不仅在研究内容上有区别,在研究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陆语文教育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极少量化研究;香港及新加坡则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笔者粗略统计:本书中大陆研究者17篇论文,仅有3篇有量化研究;而香港及新加坡28篇论文中,26篇论文有量化研究。如《香港新高中课程中国语文科的品德情意教学》、新加坡学者的《认知维度“临界区域”初探—思维教学的一个反思与探索》。
  第二,大陆语文教育研究多以感性的概括研究为主,香港及新加坡则注重实验研究,理性成分更多。
  仔细研究香港及新加坡的语文教育论文,会发现作者往往很下功夫。如新加坡永青中学华文部的一位教师写作《让歌曲为学生插上翅膀——新加坡中学“用华语歌曲教学华文”可行性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的量表就有12个,附录材料有7则,我们可以看到原生态的实验过程,也能深切体悟到研究者的反思历程。
  第三,研究成果表述文体存在差别。我们的研究表述文体基本以教学论文为主,香港及新加坡的研究文体多样,不仅有教学论文,还有教学案例、调查报告、课题总结等。从选题到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结论等,均见到清晰的研究过程。其实,我们做课题的数量是惊人的,但真正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总结的研究者极少。同时,大陆语文教育专业刊物对调查报告、课题报告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够。
  读完一册书,回头看封面下角编者提出的这些问题:在多元化的语境下,汉语语文教育应该如何面对?汉语语文教学到底该怎么教?怎样破解英语大潮下中文语文教育的难题?……如上问题,书中文章也给出了解答,但难的是不仅要反思语文教育,更要反思语文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切实提升语文教育研究的品质。

读《面向多元化的语境:语文教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