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6期 ID: 136917

[ 袁爱国 文选 ]   

审美的读:提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品质

◇ 袁爱国

   当前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一方面无视文体特点一律采用“整体感知——文本细读——品味语言——拓展迁移”的固定模式,文学作品的丰富性、独特性与读者绝缘,文学作品美的元素被稀释甚至抛却;另一方面,不顾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文本或者堆砌文本,一味追求课堂的纷繁热闹,虚应对话滔滔不绝,或在文本表面浅尝辄止,或挖掘所谓“深度语文”,热衷于贩卖后现代文学理论,课堂上层层盘问,问答频繁,教师的强势阅读取代了学生的自主阅读。
   “从读物角度出发的研究认为,阅读不是仅仅解译文字符号,而是要达到理解和欣赏,也就是‘审美的读’,即发现文学作品中美的质量。”(金克木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在于实现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和谐的统一,通过审美介入,激活审美情感,识透文本中的美质,体验阅读中的美感,渗透美育,走出非“审美的读”的窠臼,在“思”与“诗”之间,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学生心灵的律动,确立合宜的教学内容,寻求文学作品阅读的真义。
   一、审美的读:切己体验,发现文学作品中美的质量
   阅读教学内容随阅读对象而不同。“文章中的科学信息明晰性强,阅读呈线性的对应关系,宜取分读法和冷读法;文学中的美感信息带含蓄性、朦胧性,要求全身心地去感受,宜取全读法和热读法。”审美的读完全是一种个人体验,也可以说是一种美感领悟。审美的读必须具备对文感、语感的量的积累、外界情境的触发等要素的综合作用。学生只有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才能领略“审美的读”的美妙状态,因此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审美角度介入文学教学内容,其基本特征表现为:
   1.自主性:学会移情,享受审美情趣
   审美的读是一种美学领悟能力,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状态;审美的读的主体是“自我”,审美介入阅读之时,也是移情之时,潜意识十分活跃,最能产生联想、想象和灵感。阅读教学中的审美的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整体性:胸有丘壑,提升美学领悟能力
   审美的读注重文本的整体性把握。从前阅读教学中肢解文本的讲解分析是低效的,而现在不少课堂中盛行“摘句式”的所谓“美点”揣摩,又返回到支离破碎地解读文本的老路上了。童庆炳先生在《漫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国经验》认为阅读教学“不应该是科学的认知,而是采用整体的印象主义的领悟的方法”,进而提醒我们“指导学生去欣赏、玩味,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整体的美学领悟能力”。
   3.过程性:涵泳体察,丰富审美体验
   审美的读并不否认基础性阅读,也并不是凭空获得的,必须借助于渐修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语感培养、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方法指导、思维训练等,都是审美的具体方式。审美的读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进行诵读、涵泳、体验、思考,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渗透审美体验、理性思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激活创造性思维,丰富文学作品审美阅读图式。
   4.情境性:切己体验,进入审美现场
   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活动,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师、学生与文本、教材编者之间的对话必须具有温度和深度,否则仅是虚应问答。审美介入文学作品阅读,需要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这样才能构建阅读的场效应,使得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能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二、审美的读: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
   非“审美的读”是读的起点或者零点,在向审美阅读迈进的路途中,应注重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由此可见,与文本“亲切”对话,体会文本作者“用心”,必须先走入文本世界,才能踏上审美之道。
   1.细读文本,拒绝快餐式阅读
   审美的读首先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阅读文本的时间,“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如一位教师在《珍珠鸟》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文本时安排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师: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然后,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师:带着两个问题重读课文,一分钟以后,我请同学来回答。(一分钟阅读与思考)
   师:两分钟比较阅读,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笔,关键的地方圈画一下。
   无论是感知文本或带着问题探究文本、比较阅读,一两分钟的快速浏览千余字的文本,只能提取一些信息或留有一些肤浅的印象。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环节,往往链接许多文本,但限于时间,文本展示后,学生甚至连短暂的视觉停留时间都没有,因而内心文本的图景是模糊的,自然思考流于肤浅,更遑论提升语感。于漪老师针对此种现状指出:“感知是进入体验的大门。阅读语文材料,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分析,产生新的体验。这种学习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切实达到提高。”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倾听文本,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才会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2.善待文本,追求务本的语文课
   审美的读需要善待文本,不要以教师的好恶左右学生的解读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目前,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的共识,但教师如果一味将自己的解读思路、解读感受(尽管似乎比照搬教参分析显得更加高明些),把预设的唯一结论强求学生接受,这样做扼杀了“读者个性”,无异于“请君入瓮”,因而不能让教师的声音淹没众生的大合唱。
   一位老师在教学剧本《威尼斯商人》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夏洛克仅仅是一个吝啬鬼吗?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受害者,是捍卫犹太人尊严的“战士”,请研读剧本说说你的看法。①自主探究:把两栏标题记下:“夏洛克是一个受害者”、“夏洛克是一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在每个标题下至少列出五点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②合作交流。一组准备夏洛克吝啬鬼角色相关的信息(剧本中的相关情节列表);另一组准备为夏洛克辩护的信息(列出剧本中的相关台词)。
   上述环节紧扣文本,依据学情,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展开。正如方智范教授所说,我们应追求“务本”的语文课,不仅要关注“人本”,还要关注“文本”。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倾听文本,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这样,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提高。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因为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言语实践的过程,离开了特定的文本,离开了语言文字进行阅读教学,就会走向“泛语文”“非语文”的歧途。对于这一点,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