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7年第3期 ID: 356057

[ 袁爱国 文选 ]   

文本细读:让阅读弥漫语文的芬芳

◇ 袁爱国

  最近市青年教师大比武语文赛课活动在我校举办,执教课文为《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展示了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崭新面貌。但其中不少教师往往热衷于教学形式的创新,重视拓展延伸,在课件设计上下的工夫往往较多,忽视了对文本的仔细研读,对于文本的解读显得粗糙肤浅,甚至误解,使得课堂的“语文味”不浓,学生的有效学习因素不高。相反,其中特别“出彩”的几节课,正是源于教师文本细读的能力较强,其个性化的解读加上巧妙的教学策略,使得课堂精彩纷呈,魅力无穷,耐人寻味。
  
  文本细读:让教师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文学批评家孙绍振先生尖锐地提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无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肤浅的对话、豪华的多媒体包装充斥课堂。最悲观的是,权威的理论与生动丰富的阅读经验长期为敌。①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细读文本,走近作者,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
  
  1.素读:摆脱教参的束缚
  方智范先生指出,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首先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而应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多读古今优秀诗文。②
  教师面对文本,要真正读懂作者,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应倡导“素读”,将教参暂且搁置一边,直面文本,将文本里里外外爬梳个透,圈点勾画,字斟句酌,殚精竭虑,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甚至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③可惜这“潜规则”许多老师却意识不到。
  
  2.厚读:积累自身学养
  教师面对文本,兼有双重身份(读者与教者),既要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又要考虑如何将自身的解读体验转化为文本教学策略,因此首先要将文本“读厚”,方能深入浅出。教师的文本细读,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教师在文本细读时,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更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只要有利于教学,他人的观点、自己的感悟就有必要兼容并包、相辅相成。
  王菘舟老师以为,从根本上说,一切都取决于进入细读中的“我”的前结构。这里的前结构,包括“我”的解读姿态、解读经验、解读策略、解读智慧、解读动机、解读情绪等,也包括“我”的文化底蕴、思维方式、人生阅历、人格特征、学识修养、审美情趣等。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④有位老师在细读《幽径悲剧》文本时,读至深夜,直抵作者心灵深处,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
  先生走在燕园的幽径/思想从春到冬蓬勃生长/为一棵树的离去黯然/泪滴落在北中国的土地上/我把先生看作耕作的农民/朴质而真实/在炎黄民族的历史隧道里/挥犁凿石寻找精髓/您的文字能强壮一个民族/而您日渐弯曲的背啊/点燃我们的忧愁
  在教学中这位教师基于自身个性化的解读而设计了教学思路,让所有听课老师眼前一亮,交口称赞。课临近结束,用上面的小诗作结,余味无穷。
  
  涵泳体悟:在细读中触摸言语生命的体温
  
  教师细读文本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悦读:在语言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期待视野”
  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以自己个性化的“期待视野”(气质、性格、知识、阅历等的总和以及当时的心境)与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王尚文先生指出,对文本个性化的阐释的过程,不能离开文本,但更离不开读者的个性和心境,当读者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蕴含在读者个性中的一切都结合着当时的心境被调动起来。⑤因此,教师巧妙地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有位教师在《幽径悲剧》一课中整体感知全文时,设计了填写《北大派出所被害花木档案》(见下表)这个环节,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同时,在寻找中去体验“悲剧”,在共同分析中“感受悲情”,为挖掘主旨做好铺垫。教者处理的时候并不只是填表而已,有语言的咀嚼,如对“微笑”“摇曳”等词的体会,对紫藤萝别名的探究;有写法的赏析,如对紫藤萝多角度描写的手法的分析;有吟咏体味,如对重点段落的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北大派出所被害花木档案
  
  
  2.悟读:在言语实践中实现“视野融合”
  潘新和先生认为,在表现论阅读视界下,读者理论主张读者介入解读,将文本作为审美感知的对象,在视界融合中去生成意义,有利于从解读到表现的言语智能迁移,和由读者向作者身份的转换。⑥师生要在课堂上与文本对话从而达成视野融合,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
  同样在《幽径悲剧》一课教学时,教者在完成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后,提炼了探究主题的思路:初读,认识紫藤萝的悲剧——再读,体会人性悲剧——三读,体会时代的悲剧。为了帮助学生探究人性的悲剧,教者没有直接向学生点明,而是通过具体语言的品味体察主旨,首先要求学生圈划出12—14段中含有“人”字的句子:
  ①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②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③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④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⑤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⑥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⑦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同时提示学生从基本的人性,比如生存、尊严、亲情、名誉、自由,是非美丑的判断等方面思考。这样的设计将感性认识(语言品味)与理性思考(主题探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问题指向明确且具有开放性,学生的回答自然有了深度(主题深刻)、广度(发散思维)、温度(气氛融洽)。
  
  3.异读:在立体的对话中感受言语生命的魅力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教材编者之间互相对话的过程,“异读”首先是指变换角度多维地解读文本,在立体的对话渠道中丰富阅读图式,加深阅读体验,存养言语生命和言语素养。在《幽径悲剧》一课中,有位老师如此设计:
  (1)读者与文本对话:文中哪些语句触动了你的灵魂?
  (2)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如果你是紫藤萝,你会对愚氓说些什么?
  (3)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如果你来到北大,你会对季羡林先生说些什么?
  这种立体的对话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师生与文本的互动沟通、影响和补充,形成一个真正的阅读的“场”。
  其次,“异读”还指求“异”的读法,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有位老师巧妙地利用“短信互动平台”设置崭新的阅读视角:
  (1)批判性阅读,体会文体特征:有人说这个故事太“假”,你的观点是什么?
  (2)探究性阅读,体验寓言寓意:有人认为小男孩揭穿了谎言,对他来说太危险,你怎么看?
  (3)反思性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你还想设计什么话题加入短信平台让大家讨论?
  “异读”要紧扣文本文体特征,重视学生探究心理的研究。要让学生在标新立异时,欲言不能时,心理障碍时,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否则,为了标新立异,脱离文本,无视语境,盲目“异读”,只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①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
  ②方智范:《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人民教育》2005.3
  ③⑥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④王菘舟:《谈文本细读》《福建教育》.2006.2
  ⑤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
  
  [作者通联: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文本细读:让阅读弥漫语文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