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5期 ID: 136228

[ 袁爱国 文选 ]   

生态学视域下的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 袁爱国

  生态作文教学是指在和谐、开放的环境下,参照生态“平衡”“系统”等特性,着眼于学生习作技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学生(写作主体)、教师、文本、生活世界等元素构成的作文生态系统及其相应效应,探究科学有序的作文教学思路,让作文展示学生的生命活动,从而提升作文教学的品质。因此,在生态作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学会多向倾听,合作共赢,构建作文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作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利用限制因子定律:激活“微量元素”,培植学生自我话语
  
  有生物学家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不受它所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限制,反而受那些微量元素的限制,只要稍微加入所缺的微量元素,产量就会明显提高。在这里,微量元素成了影响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在作文教学中,找出限制因子,加以改进或消除,显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集体有意识的“失语”状态。在阅读学生的习作时,许多教师一面慨叹学生词汇的匮乏、语言的平淡、思想的浅薄。一面又千方百计为“扮靓”学生的习作而巧施“脂粉”,向学生灌输各种写作技巧。堆砌华美辞藻。这种做法只能造成学生“自我话语”的缺失。学生的“失语”,不仅是话语权的丧失,更是写作者的主体性的丧失。这就是影响作文教学效益的“限制因子”。激活“微量元素”,培植学生的自我话语的主要途径,便是实践对话,为学生提供锤炼语言、历练思想的机会,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自我话语”。
  丰富学生“自我话语”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引导学生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己对话,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积淀人生阅历,历练思想情怀。营造真诚、平等、和谐的氛围是激活学生对话的前提。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适时适度的赞赏激励、不失时机的点拨引导,都可以催生学生鲜活的语言。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关注生活细节,勤于挖掘,这样学生的作文会变得灵动而多彩,丰富而充盈。有一次,我发现教室后的黑板报图案新颖别致。版面匠心独运,选文精练隽永,于是灵机一动。引导学生围绕黑板报展开讨论,学生们妙语连珠。然后让学生以此为话题作文,佳作迭出。不妨回味学生习作中的精彩片断:
  一期小小的黑板报,好多同学都发表了议论,同学们思考如此之多,看得如此之细,讲到了考试方法,讲到了生活的道理,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师的高明!我想,从小事中去发现、挖掘,是我们学习的最大乐趣!(杨田《处处留心皆学问》)
  读完后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觉得插图配得比较美。有的觉得文章选得很精彩,还有的认为版式设计新颖灵活。总之一个字——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常常成为遗憾。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遗憾,渐渐地我们认为身边的一切是多么的平淡琐屑,百无聊赖:其实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丽》张文静)
  几笔流畅的线条,一幅幅简洁的插图,再加上秀丽的粉笔字,便构成了我们班一道亮丽的风景——黑板报。飞扬的线条,飞扬的汉字,飞扬的花朵,飞扬着一个五彩的青春!(张莹《一道亮丽的风景》)
  实践对话的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其间的愉悦感往往会创造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信心。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评习作时的一幕:
  “写好了吗?我写得一定最差。”A同学挡着自己的作品说。“没事儿,别谦虚了,让我们欣赏欣赏嘛!”B同学说着看起了A的“作品”。“不错嘛,语言简洁。通俗易懂,”B同学赞扬道,又顿了顿,“只是不太生动。”“嗯,我觉得加上一些细节描写,会更加精彩。”我接着B的话说,原本有些害羞的脸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二、促进自我调节:学会倾听自我言语心声,引领学生自主作文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由学生(写作主体)、教师、文本、生活世界等元素构成的作文生态系统。不仅关注系统内部因子的相互对话,更关注写作主体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倾听,力求自觉、自悟、自能作文。
  从写作学来看,作文不仅是对话的过程。同时也在倾听,用耳、用眼、用心去倾听,正如清代张潮所言:“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在声音中静观自然,俯察宇宙,通晓人情事理,领悟人生真谛。王尚文教授认为:“倾听与写作同行。倾听之我一面倾听自我心声,一面倾听言语的声音,监察双方的共振程度。发现落差,提醒并要求写作之我努力缩小言语形式和表达意向、意图的差距,从而消除落差。融合视域。”
  写作倾听的意义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指导学生自改作文,要有层次性。每次练习都有明确目的和要求,确定重点,有的放矢,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倾听言语心声。诵读品味,反复推敲,力求言辞声音的准确美妙。修改不仅是作文的一个阶段,也是人生的一个好习惯,好的习惯自然可以修炼生命品质,提升人生境界。
  其次。关注每次作文后的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倾听自我心声。我要求学生在每篇习作后附上“后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习作完成后的反思习惯,倾听自我心声,明确创作意图,明晰文章思路,总结写作技巧;另一方面,学生在互改作文时,可以借鉴写作方法,使批改的针对性更强,同时教师也可以把握学生作文时的心灵轨迹,使批语更有指导性。如有一次我让学生以窗外的一棵高大葱郁的朴树为话题作文,有两位学生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我一向不注意观察身边事物,但有一次不经意间从三楼向窗外望去,便发现了这一片美丽的风景。朴树、银杏、紫藤萝三者合一,是那样和谐而又美丽。于是把主题确定为“合作才会成功”。写法上我用了三个片段,分别用童话的形式采描述事物。写出了三种植物不同的特点,选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富情感性。我认为文章含蓄为贵,结尾运用抒情,言简意赅。(张媛《朴树·银杏·紫藤萝》)
  看到窗外的朴树,不能不联想到歌手朴树。之所以喜欢朴树,是因为朴树不像其他的娱乐圈人自大而奢侈,他的音乐底蕴就是朴素,彻头彻尾的朴素,就像穿梭不息的鱼群中的泡泡透明澄澈,而这种品质正如窗外的朴树。没有紫藤萝的婀娜娇艳。没有银杏的挺直秀颀,只有一颗纯净的心灵。(陶馨竹《朴树·朴树》)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学会倾听。留一些思考的时间,留一些发展的空间,留一些“空白”,让学生充分表达。在听取他人文章时,仿佛都在进行一次愉快的旅行,在审美享受的同时感到“他者”的美好,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

生态学视域下的作文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