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节目<幸运52)某期,主持人出了一道题:“请问‘豆蔻年华’是指多大年纪的少男少女?”给出的答案是:“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这个题目和答案对不对呢?
让我们先考察—下这条成语。“豆蔻年华”语本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意思是十三四岁的少女,娉娉袅袅,正像农历二月初的豆蔻,含苞待放。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春末夏初开淡黄色花,种子有浓郁的香味,古典诗文中常用来比喻少女。
由此可见,央视的题目和答案都是错误的。其实媒体中像央视这样连性别都搞错了的例子并不罕见。
(1)豆蔻年华的知识青年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所在的乡村和农场。(《吉林日报》2009年10月13日)
(2)台湾高l申有二门必修课,内容就是古代的“四书”……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年,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地背诵孔孟之道。(《环球日报》2007年3月6日)
(3)一对豆蔻年华的姐弟,原本应该正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因为从小患上了一种奇怪的“软体病”而与学校无缘。(《信息日报》20IB年5月13日)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有男有女,例(1)所说的那些知青也不例外,该文所附照片可证;台湾的高中生毫无疑问更是男女都有;既然是“一对姐弟”当然包括男女两性。以上三例显然都不能使用“豆蔻年华”。
更多的情况则是性别倒没错,年龄却相差太远。杜牧的诗是他落魄扬州期间写给一位雏妓的,诗中为“豆蔻年华”规定了明确的年龄,即“十三余”。作为成语,固然不必拘泥于十三四,但绝不能相差太大。北京13岁少女被巴士公司售票员掐死一案宣判后,2007年11年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说:“对于一个时值豆蔻年华却遭到野蛮暴力倏忽而逝的生命而言,任何温情的话语、任何高额的赔偿,都已失去意义。”这里的“豆蔻年华”用得非常准确。用错的例子如:
(4)她们个个豆蔻年华,却担负着首脑机关“耳目”和“神经”的重任……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青年时报》2009年11月6日)
(5)豆蔻年华,斑斓如云,她们超越梦想一起飞,把青春绽放在了万里苍穹上。她们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21岁。(《解放军报》2009年10月2日)
(6)和朱丹一样是浙江卫视领袖型女主播梁薇,28岁的豆蔻年华……在上海出差期间突然猝死。(《上海青年报》2009年9月11日)
武警浙江省总队通信站的话务女兵平均年龄20岁,参加国庆阅兵的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年龄在21~24岁之间,用“豆蔻年华”来形容已属误用:而女主播梁薇已经28岁,还说“豆蔻年华”,更令人啼笑皆非。
可见,使用成语一定要准确理解它的含义,切实弄清它的适用对象和范围,才不致张冠李戴,甚至闹出笑话。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