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最初以连横说秦,碰壁之后回到家里,“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改用合纵说赵,取得成功,挂了相印,再次见到家人,“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后遂以“侧目而视”形容畏惧的神态。例如《老残游记》第三回:“诸君记得当年常剥皮做兖州府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总做的人人侧目而视就完了。”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使通国之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者,无过于此辈穷凶极恶之特务人员。”“侧目而视”也形容愤恨、敌视的神态。例如《红楼梦》第二回:
“(贾雨村)今已升了本县太爷,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恃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
理解“侧目而视”的关键在“侧目”。“侧目”从字面上看就是斜着眼睛看,但它具有特定的含义:一是表示畏惧,如汉·桓宽《盐铁论·周秦》:“赵高以峻文决罪于内,百官以峭法断割于外,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侧目重足,不寒而栗。”一是表示愤恨,如《史记·邹阳传》:“太后怫郁泣血,无所发怒,切齿侧目于贵臣矣。”这就决定了成语“侧目而视”只能形容畏惧或愤恨的神态。有些人没有理解“侧目”的特定含义,以为只要是斜着眼睛看,或用不同于一般的、不同于过去的眼光去看,都叫“侧目而视”,以致造成种种误用。误用的情况在媒体中屡见不鲜,酌举数例如下:
(1)每到星期六犹太人安息日,耶路撒冷陷入一片寂静,而在特拉维夫,穿着比基尼在沙滩上溜达和玩水上滑翔的人比比皆是,那些路过的戴小毡帽的虔诚犹太教民也很少侧目而视。
(2)上课时,任何参观、考察等人员进入教室或站在窗口走廊上,都不会引来学生的侧目而视。去年冬天裘小民副市长视察乐平小学,没有一个学生因市长的到来而影响上课注意力,依然专心致志地听课。
例(1)是说虔诚的犹太教民目不斜视,身着比基尼的女郎也吸引不了他们的目光。例(2)是说乐平小学的学生遇到有人参观也目不斜视,依然专心致志地听课。两例都与畏惧和愤恨无关,显然是把“侧目”等同于“斜视”,把“侧目而视”当成“目不斜视”的反义语,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3)石涛的《莲社图》被拍至1177万元,陆远的《岁朝喜庆图》以1650万元成交……这些都不得不让专家们开始对古代书画侧目而视。
(4)仅从商丘自古到令的战略地位,和它本身散发出的诱人魅力。就足以让人们对他侧目而视,翘首相望。
(5)如果儿媳妇能妥妥当当地准备一桌丰富的年夜饭,将大大提升她们在丈夫和公婆眼里的形象和地位。而如果准备不周或者饭菜味道不佳,则不免被亲戚们侧目而视。
(6)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段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世界上总是被洋人侧目而视,低看一眼,因为我们国家大而不强,国民多而不富。
“侧目而视”,在(3)(4)两例中是“格外重视”的意思,在(5)(6)两例中是“歧视”或“轻视”的意思。既不是畏惧,也不是愤恨,怎么能说“侧目而视”呢?显然是把“侧目而视”同“另眼相看”混为一谈了。“另眼相看”(也作“另眼相待”)指看待人或事物采用另一种眼光,即不同于一般的眼光,表示格外重视或加以歧视。如《镜花缘》第五十六回:“此等读书人,若不另眼相看,何以鼓励人才?”又如周恩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一听说这个人是党员,是青年团员,就放心了,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一听说是非党员非团员,马上就另眼相看。这样来划一个鸿沟是非常危险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杨绛《洗澡》里的一句话:“她感到旁人对她侧目而视,或另眼相看,好像带些敌意,或是带些鄙视。”后半句恰好是对前半句的注解:“带些敌意”就是“侧目而视”,“带些鄙视”就是“另眼相看”,把两条成语区别得非常清楚。
(7)弹指一挥间,中国成了一匹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黑马,国际地位变得举足轻重,令人侧目而视。
(8)以色列的足球水平近年来有突飞猛进之势,特别是主场表现出来的强硬,令关注欧洲足球的人们无不侧目而视。
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以色列的足球水平突飞猛进,但并没有使人畏惧或愤恨,说令人“侧目而视”当然讲不通,说“另眼相看”也不够贴切,准确一点应该说“刮目相看”。“刮目相看”(也作“刮目相待”“刮目相见”)指对进步显著的人或事物,要去掉过去的看法,改用新的眼光看待。如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用在这里正好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