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8期 ID: 138671

[ 赵丕杰 文选 ]   

两则容易误用的成语:不绝如缕\蹉跎岁月

◇ 赵丕杰

  一、“不绝如缕”不是接连不断
  
  “不绝如缕”原作“不绝若线”,语本《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意思是就像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差一点就要断了。信后来写为“不绝如缕”(缕:细线)。这条成语有三个比喻义:一、比喻形势十分危急。如《清史稿·礼志三):“洎朱温以下,或起寇窃,或为叛臣,五十余年,国统不绝如线。”二、比喻后继乏人,随时有中断、失传的危险。如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世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闻一多《古典新义·敦煌旧钞楚辞音残卷跋》:“六书命脉,不绝如缕。”三、比喻声音或思绪微弱悠长,但尚未中断。如宋·苏轼《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冰心《<寄小读者>四版自序》:“年来笔下销沉多了,然而我觉得那抒写的情绪,总是不绝如缕,乙乙欲抽。”
  理解“不绝如缕”的关键,是要弄清它所描绘的状态,既不是已断,也不是不断,而是将断未断,随时可断。正是从这个特点出发,才引申出上述三个比喻义:而连续不断同差一点就要断意思迥然不同,绝不可能引申出这样的意思。现在有些人根本没有读懂这条成语,错误地把它同“接连不断”“连绵不绝”“络绎不绝”混为一谈。例如:
  (1)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在外经商的中国人受到驻在国官方和民间双重侵害的新闻报道不绝如缕。(中国新闻网2009年12月9日)
  (2)常常听到“舟水之论”。古往今来,不绝如缕。(《北京日报》2009年12月28日)
  (3)(对于明星加入外国国籍)从网络的评论来看,谴责之声和认可、宽容之声都不绝如缕。(《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1月18日)
  (4)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赵元任”这个名字不绝如缕地出现在商务印书馆的图书封面上。(《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0月17日)
  (5)每天来此游玩健身的人不绝如缕。(新华网2009年4月29日)
  以上诸例的“不绝如缕”都是“接连不断”(例(1)~(4))、“络绎不绝”(例(5))的意思,与“不绝如缕”大相径庭,显系误用。
  所以误用,是因为只看到“不绝”,而忽略了“如缕”。这种类型的误用,可以称为“断章取义”,即只看到成语中某个字的意思,便误认为是整个成语的意思,而所忽略的往往恰恰是最关键的字。例如,在“风雨如磐”中只见“风雨”而不见“如磐”,在“人满为患”中只见“人满”而不见“为患”,在“如数家珍”中只见“数家珍”而不见“如”,在“义无反顾”中只见“无反顾”而不见“义”。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我们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
  
  二、“蹉跎岁月”不是“苦难的岁月”
  
  “蹉跎岁月”意思是虚度光阴。如唐·罗隐《魏博罗令公附卷有回》:“蹉跎岁月心仍切,迢递江山梦未通。”明·张凤翼《灌园记·君后授衣》:“倘我不能报复而死,埋没了龙家豹韬,枉蹉跎岁月一死鸿毛。”又如傅雷《傅雷家书·1954年8月11日):“你现在更能够定下心神,发奋为学;不至于像我当年蹉跎岁月,到如今后悔无及。”叶文玲《不寻常的曲谱》:“当许多人蹉跎岁月、虚掷光阴时,姚从工却夺得了支配时间的主动权,他利用分分秒秒,一步步地向……现代结构化学挺进!”
  下面这些句子把“蹉跎岁月”误解成了“苦难的岁月”或“坎坷的岁月”:
  (1)1958年,他被打成“右派”,从此陷入了长达20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蹉跎岁月。(人民网2010年2月2日)
  (2)这张“全家福”留下了我们在蹉跎岁月里弥足珍贵的情意和难以忘怀的回忆。(《西安日报》2010年2月24日)
  (3)聂的棋艺境界,与他当年在北大荒那段风高雪恶的蹉跎岁月有关。(《解放军报》2009年6月16日)
  (4)两岸关系经历过漫长的蹉跎岁月,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6月13日)
  弄懂这条成语,关键在于“蹉跎”,它的意思是失足。《楚辞·王褒<九怀·株昭>》:“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洪兴祖《补注》:“蹉跎,失足。”引申为失时,虚度光阴。如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五:“娱乐未终极,白曰忽蹉跎。”又如唐·李颀《送魏万之京》:“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个意5义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中。“蹉跎”带上宾语“岁月”,意思还是虚度光阴,是一个动词性词组。把“蹉跎岁月”理解为名词性词组“苦难的岁月”或“坎坷的岁月”,是没有根据的,也是错误的。
  多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名即“磋跎岁月”,也是把“磋跎岁月”当成“苦难的岁月”用的,笔者估计它对“蹉跎岁月”的误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