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9年第9期 ID: 138422

[ 赵丕杰 文选 ]   

成语运用二则:投鼠忌器、南辕北辙

◇ 赵丕杰

  一、“投鼠息器”不等于“有顾虑”
  
  “投鼠忌器”语出汉·贾谊《治安策》:“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意思是要拿东西投掷老鼠,又顾忌打坏了它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又顾虑伤害他所依附的人或身边的无辜者。也作“掷鼠忌器”。《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装松之注引谢承《后汉书》:《刘向传》曰:掷鼠忌器。器犹,惑之,况卓今处宫阙之内,以天子为藩屏,幼主在宫,如何可讨?”《三国演义》二十回:“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吾弟若逞一时之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又如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一建还是省里的标杆单位,警车开去铐出一大串人来,算怎么回事?投鼠忌器嘛,不能这么鲁莽。”
  从以上书证可以看出:“投鼠忌器”的“鼠”是投掷的对象,比喻要打击的坏人;“器”是鼠身旁的器物,比喻打击对象身边的人,特别是他所依附的人或无辜的人,但绝不是投鼠者自己。关羽要打击的是“欺君罔上”的曹操,怕伤害的是天子;警方要打击的是犯罪嫌疑人,怕伤害的是第一建筑公司的声誉。遗憾的是,现在有些^把这条成语泛泛地理解为做事有顾虑,不敢下手,而不考虑什么是“鼠”、什么是“器”,使这条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成语,只剩下一个“忌”字,变成“有顾虑”的同义词了。请看例子:
  (1)伊朗成美国下个打击目标,布什欲动武投鼠忌器。(《新民周报》2004年11月14日)
  (2)面临全行业的成本上涨与利润危机,啤酒巨头却对提价投鼠忌器……因为,谁先挑起涨价大旗,风险非常大,一手打造的市,场可能毁于一旦。(《中国证券报》2008年6月12日)
  (3)斯科拉本节已经4次犯规,防守时更加投鼠忌器,他无奈地看着球队以64:78落后结束第三节。(新华网2008年8月23日)
  (4)尽量买本地出产的产品。本地品牌想要严重欺骗本地人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多多少少会有投鼠忌器的心理。(《北京青年报》2008年9月18日)
  (5)从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对利率的表述来看,显然央行在动用利率工具时还是有些投鼠忌器。(《北京商报》2007年12月11日)
  (6)我国现阶段不少电广在落实节水减排行动时,还存在只讲效益不讲环保、对新技术投鼠忌器、节水设备工艺落后……等现象。(人民网2008年4月28日)
  例(1)是说伊朗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关系都比当年的伊拉克强,布什担心轻易对伊朗动武会承受更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例(2),啤酒巨头不敢轻易涨价,是担心带头涨价风险太大。例(3),斯科拉不敢积极防守,是害怕自己5次犯规被罚下。例(4),某些商品生产者不敢欺骗本地人,是担心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以上四例“投”的对象,很难说是“鼠”,“忌”的对象也都不是“鼠”身旁的“器”,而是他们自己或自己一方。因此都不能使用“投鼠忌器”。例(5)是说调整利率有利有弊,央行举棋不定,例,(6)是说对使用新技术还心存疑虑,根本不存在打击谁、伤害谁的问题,更无所谓“鼠”和“器”了,因此都与这条成语不沾边。其实如果把上述诸例中的“投鼠忌器”换成“(顾虑重重”“畏首畏尾”“举棋不定”之类的词语,既通俗又准确,什么问题嘟没有了。
  之所以造成误用,同某些辞书释义不到位不无关系。例如《中国成语大辞典》把这条成语释为“比喻有顾虑,想干而不敢干”。《现代汉语词典》比较好,释为“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落实了“鼠”,但还没有落实到“器”。《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释为“比喻想打击某人(多指坏人),而又顾虑妨害他所依附的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比喻想打击坏人,又有所顾忌,怕伤害了他旁边的无辜者”,便比较准确了。
  
  二、“南辕北辙”,只能比喻行动同目的相反
  
  “南辕北辙”语出《战国策·魏策四》,说有个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驾车往北走,自恃马好、盘缠多、车夫高明,殊不知条件越好离楚国越远。后来就用“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做法同目的截然相反。也作“北辕适楚”“北辕适越”。如宁·程颐《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以冷选举之科,用今进任之法,而欲得天下之贤,兴天下之治,其犹北辕适越,不亦远乎?”清·秦力山《说革命》:“旧政府不去,而望新学术与新制度之有效力,诚南辕而北辙也。”茅盾《杂谈文艺现象》:“如果一方面盼望有功于‘世道人心’的文艺,而同时又不许文艺作品带着强心和清泻的药品,这何异南辕北辙?”
  程颐所说的“目的”是得到人才,“做法”是科举取士;秦力山说的“目的”是希望新学术、新制度有效力,“做法”是不推翻旧政府;茅盾说的“目的”是希望文艺发挥作用,“做法”是对文艺横加干涉。做法同目的相反,自然不可能达到目的,这才叫“南辕北辙”。现在有些人没有准确把握这条成语的意义,误以为只要彼此之间在立场、观点、意见、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叫“南辕北辙”,从而把它的意义泛化了,把它的使用范围扩大了。请看例子:
  (1)赵海生又一次发现两位主要领导,在重大问题上南辕北辙。细究缘由,隐约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之外,更多的似乎还是深藏于工作分歧背后的恩恩怨怨。(《欲海沉浮》)
  (2)他甚至把我和他的主业——小说和化学,两个南辕北辙的东西巧妙地连在一起。(人民网2007年11月23日)
  (3)笔者撰写的有些文章被转载时,标题就改至南辕北辙、完全扭曲了本意的程度。(《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12月14日)
  (4)国际法并未禁止使用死刑,联大曾两次讨论该问题,但因各方面立场南辕北辙而无果而终。(《江南时报》2007年11月18日)
  例(1)是说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和个人恩怨而在重大问题上产生分歧;例(2)是说写小说与研究化学风马牛不相及;例(3)是说标题被改得背离原意、面目全非;例(4)是说世界各国对死刑存废所持的立场分歧太大。这里既没有什么行动,也不存在什么目的,更谈不上行动同目的之间有何相反之处,显然都不能使用这条成语。如此使用成语,而欲使文章增色,诚南辕而北辙也。

成语运用二则:投鼠忌器、南辕北辙

  •  / 张 春 王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