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明确指出:7~9年级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的文言文,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无论背诵还是理解,其前提是朗读。那么如何正确地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呢?笔者认为,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巧妙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助于正确地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
借助句子语法结构划分朗读节奏一般坚持“三分二合”的原则。
一、“三分”
1.主谓之间通常情况要分开,稍作停顿。如: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③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若主语和谓语之间有助词“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此时主谓之间不能停顿,应把主谓结构看作一个整体。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 / 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医”与“好治不病”之间为主谓结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故应把“医之好治不病”看作一个整体,其间不能停顿。
②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莲”与“出淤泥而不染”之间为主谓结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故应把“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看作一个整体,其间不能停顿。
2.动宾之间通常情况要分开,稍作停顿。如:
①遥闻 / 深巷中犬吠。(《口技》)
②不知 / 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③殚 / 其地之出,竭 / 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④以昭 / 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若动词所带宾语没有带到句末,那么动宾之间不能停顿,应把动宾结构看作一个整体。如:
①食马者 / 不知其能千里 / 而食也。(《马说》)
“不知”所带宾语是“其能千里”,并没有带至句末,故应把“不知其能千里”看作一个整体,其间不能停顿。
②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捕蛇者说》)
“得”、“腊”所带宾语是“之”,并没有带到句末,故应把“得而腊之”看作一个整体,其间不能停顿。
3.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或总结性词语与主体句之间通常要分开,稍作停顿。如:
①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④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⑤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二、“二合”
1.修饰语、限制语和中心语要合在一起,其间不能停顿。如: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犬牙”用来修饰“差互”,故“犬牙差互”要合在一起,其间不能停顿。
②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
“朱缨宝饰”用来修饰“帽”,故“朱缨宝饰之帽”要合在一起,其间不能停顿。
③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愚公移山》)
“邻人京城氏”用来限制“孀妻”,故“邻人京城氏之孀妻”要合在一起,其间不能停顿。
2.介词和宾语构成介宾短语要合在一起,其间不能停顿。如: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介词“于”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构成介宾短语,故“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应合在一起,其间不能停顿。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介词“于”与“其上”构成介宾短语,故“于其上”应合在一起,其间不能停顿。
③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介词“以”与“松脂、腊和纸灰之类”构成介宾短语,故“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应合在一起,其间不能停顿。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以上几种方法,而“三分、二合”的原则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除了巧析语法结构之外,还要正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灵活变通,准确停顿。
(作者单位: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