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谈到中学作文时曾经说,写就一篇妥当文章的最低要求是“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地照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该说的话”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原料,“我该说些什么”则是中学生写作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影响考试得分的重要因素。那么,面对考试,我们到底该说些什么呢?
该说什么,一般来说是由文章的写作目的与阅读对象决定的,但考试写作不是日常的自由写作,它是有命题的。命题的意义在于对思维方向和取材范畴加以一定的限制,以防止宿构,保证文章的真实性,同时提供现成的可比性,以利于按统一准则评分,使考核更加公平。因此,考试作文“要说什么”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有命题限制的,不管是传统的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都是如此,差别只在限制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所谓的新材料作文的基本特征,是给出材料但不给出话题和题目,其实质和话题作文是一样的,不同在于我们需要根据材料自主确立一个话题,难点也在这里。那么,如何根据材料确立一个合宜的话题呢?
首先要确定材料陈述的主要对象,如2008年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的题目是这样的: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有人说,这个材料提供了非常多元的立意视角,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分析事件,立意行文,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实际上,一则短小的阅读材料一定是有重心的,这个重心或者是中心人物,或者是核心事件,或者是基本看法。以给定材料为起点来写作的文章,如果没能看到材料的重心,随便选一个角度就匆匆展开议论,一定是跟原材料有隔膜的。就广州一模的这个材料看,主要对象是陈小姐和公交车司机,评议论述的视角应该对准他们,如果从警察和其他乘客的角度来写,不是不行,却不大容易写好。
其次要确定材料陈述的主要结果,然后由果探因,深入思考材料所述内容下隐藏的深层原因,以此确定写作的基本内容。如前述材料的主要结果是“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他们对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源自陈小姐的“较真”还是源自她的“不懂退让”?是源自司机的“固守规则”还是源自他的“冷漠”?当然我们还可以做更多向度的探究,由此引发的思考才是这个材料下的作文最应该展开的内容。而有些学生写“文明”写“关爱”,不能说“文明”与“关爱”与这个材料毫无关系,但是否讲文明是否关爱他人肯定不是这个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这样的写作内容当然难以赢得阅卷人的认同。
在分析材料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的是材料本身对主要事实是否有“点评”,因为命题人往往是以“点评”的方式来对作文的内容区间做进一步限制的。2008广州一模的作文之所以宽泛,就是因为命题人以力求客观的笔调叙述一个新闻事实,却未作任何倾向性的点评,所以我们才能从很多角度来立意行文,如果命题人在叙述完新闻事实后,直接或间接(借其他论者之口)对陈小姐的做法做一番点评,那么文章的内容空间就一下子会变窄,一般就只能从陈小姐的角度而不再能从司机或者警察的角度分析问题了。
如一个与“对峙”这个材料相近的命意作文是这样的:
据报道,有人不惜花费近十倍于乘公交车的钱坐出租车去与“拒载”自己的公交车司机“理论”,追问“拒载”缘由。这样做,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并不成正比,可当事人却认为值得!这种“较真”行动也引起许多市民的共鸣。他们认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个字。做人就要这样,该认真的就决不儿戏,也不容许被别人儿戏!但也有市民表示,宽容,才谈得上最真切最纯净的人道,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际融洽。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这个题目与广州一模题目都给出了一个新闻材料,但广州一模的命题人力求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新闻笔调来叙事,对事件各方未有任何褒贬,也未引述事后各种论者的片言只语,命题意图非常明显: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个客观而真实的“情境”,引导考生从不同层面剖析事理、各抒己见。这个题目却用很多笔墨转述了市民的议论,这就对作文的立意取材做出了更进一步的限制,文章只能就“较真”或“宽容”展开叙述或议论,一般不宜再作他论。
我们再来看2006年全国卷(I)卷作文: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材料在讲述了一个乌鸦学习老鹰抓小羊最终被逮住的故事后,以一个牧羊人和他的孩子对话的形式,对乌鸦给予了“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和“它也很可爱啊”两种点评,文章应该就这两方面展开思考,可以写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也可以写一个追求梦想的人即使失败也是值得尊敬的等等,写作内容由此变得相对狭窄。
而与此相似的另一个题目是这样的:
一阵风吹来,一片叶子脱离树枝,飞向了天空。叶子飞呀飞,飞过了一棵棵树,飞过了一只只栖息在电线上的鸟。“哈哈,我飞得比你们高。”叶子得意洋洋地对鸟儿说。又一阵风吹过,叶子在天空中打了几个转,被吹落到一个小水坑里,随即被路过的一头牛踩进了淤泥里,不见了踪影。一只鸟感叹地对它的孩子说:“看到了吧,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风既可以把你吹上天,也可以把你吹进烂泥潭。要飞翔,必须靠自身的力量。”要求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
这个题目中发出感叹的鸟其实就是点评者,它的点评很单一,“飞翔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几乎是立意行文的唯一选择,命题的限制性大大增强,在这个点评之下,如果作文写“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就不大适宜,如果写“一个勇敢飞翔的人,即使最终失败了,也是值得敬佩的”就很可能被判离题。
所以,给材料作文“应该说什么”不能随意地由作者个人的感受和理解来决定,而是应该建立在对材料深入细致的分析之上,根据材料呈现的结果,依据命题人的点评,探寻内在的根本原因,由此展开的联想和思考,才应该是给材料作文“要说的话”。
在确立了“该说什么”的基本方向后,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难关是“怎么说”,文无定法,“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因文体与内容的不同,文章的行文布局原本就应该凸现个性丰富多样,岂可有一定之规。但具体到考试常见的议论文与议论性散文,学生最感困惑的是:命意作文要不要引述材料?
要对这个问题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前提是弄明白作文中引述材料的作用是什么,我想,如果我们需要引述材料的话,是为了通过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引申抽离出一个观点,为我们后面展开的议论抒情增加说服力,使整篇文章的内容与命题所给的材料紧密关联,使阅卷人清楚明白地看到我们整篇文章与命题材料的关系,不至于因怀疑我们文章与材料的相关性而扣分。所以,如果命题人已经对材料做了点评,我们以点评为起点立意行文,文章一般不会远离材料的限制,不引述材料应该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材料只是一个客观事实,命题人未对材料寓意做任何点评提示,需要我们独立判断,从材料中抽离出某个话题或观点来议论抒情,那么就可能隐含这样的危险:我们觉得自己的观点与材料密切相关,但阅卷人却看不出你的观点与材料有什么关系。因此,在面对此种材料作文的时候,最好概括地引述一下材料,然后加以简单的分析,自然地引出你所要讨论的话题与观点,以有效地将你的行文与材料扭结起来,即使这种扭结是生硬的,一般也不致被判为离题。
如在2008年广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中,两个考生都写了“关爱”这个话题,呼吁人与人之间要多些关爱,应该说,这是很牵强的,与材料关联度很低,但一名考生在开头有这样一段话“一位少妇手抱婴儿去搭公车,而车上无空余之位,少妇遭受到司机的百般刁难。司机这种吝啬自己的关爱之心的举动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谴责”,这就让文章的观点与命题材料有了正向联系,因而获得了39分,而另一名语言能力相当的考生却起笔就写关爱,全文都不点材料,使阅卷人感觉作文的内容与材料实在缺乏有机联系,因而以离题论处,只得到18分。
考试作文检验的不仅是谋篇布局、驾驭文字的表达能力,也在检验我们探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作文备考应该紧扣着“注重表达、强化思维”这一中心,学会判断推理,学会有序表达。
马新民,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