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807

  

读书要找准两个平衡点

◇ 王 蒙

  关于读书,我随便说一点。
  我读书不是读得最好的,有很多书别人读过,我都没读。还有别人非常热爱读的,我老读不完,比如说《战争与和平》,写得好,我也看过多次,但是读不完。还有《百年孤独》,我也读过,有一次都读到五分之三以上,快到五分之四了,我死活不读了,因为觉得这位大师的路子已经被我给掌握住了,就不想再看了。当然还有《追忆似水年华》,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没有读完。
  真正读完的书一是《红楼梦》,一是《道德经》。庄子好看,但是看多了起急,因为有的地方分析得绝,有的地方发飘;不如老子,一句是一句,能砸出坑。真正爱读的书,真正算读过的书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一个人总要找几本自个儿最爱读的书真读,其它的只能算浏览或者是获得一些信息。
  每一个人要掌握自己最佳的读书和人生阅历的平衡点。中国有一些人,不读书但是鬼精鬼精,非常聪明,也很干练,甚至很有能耐,比读书读得多的人还能耐。为什么读书读太多反倒显得傻呢?因为中国的现实不按书本办,书本也不一定按现实写。如果你读得太多了绝对傻。但是不读书,你的本事再大,再干练,还是低水平。不过,每个人的平衡点不一样。钱钟书就以读书为乐,但这个人绝对聪明,绝对不是傻子。有的偏于务实,读的书有限,但能以有限的书中理解出花来,能用出花来。就这几本书陪他一辈子,你就觉着他的学问对他来说就相当够了。每个人的平衡点不一样,但是你要找自己最佳的平衡点。现在书太多了,一年出19万到20万种新书,不要说这些书读不完,读这些书名都读不完。
  还要寻找一个平衡,即所谓博与专的平衡。这得视个人情况而定。读书与人生有一个自相矛盾之处,我始终解释不了。我给天才下了一个定义:集中精力;但是我又提倡一个人应该多有几个世界。到底怎么把它解释清楚?我说不明白。有时候我到大学讲课,很多人给我指出一种现象:现在大学课程要学英文,一些学生的中文水平越来越低,可还把精力用在英语上。对此我又信又不信,信是因为中文的报纸、刊物、书籍错别字一大堆,令人生气。可是另一方面,我会想起那些历史上掌握双语、多语的人物。外语学得好,你能有辜鸿铭学得好吗?他的中文怎么样?谁敢说比辜鸿铭的中文好呢?你外语学得好,你有林语堂学得好吗?林语堂双语著作,一些作品都是用英语写的。可是你看林语堂用中文写得怎么样?钱钟书外语也好。我想,外语越好中文就越好,因为如果外语你一点都不懂,中文的妙处你不知道,中文的特色你不知道,必须两相参照。另外,如果你的中文基础坏,外语能学好吗?连母语都说不清楚,你能学好外语吗?根本不可能。跟老婆吵架,那么点小事都解释不清楚,你改用英文解释你能解释清楚吗?更不清楚。你如果能用英文解释清楚,前提是你已经用中文把它解释清楚了。所以,母语好是学好外语的条件,外语好是回过头来加深母语的条件。可这是理论,具体到一个孩子身上就有麻烦。
  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呢?有一类特别伟大的语言,包括《道德经》里边的那些语言,比如他讲到大道,那意思是在战争当中兵器伤不着他,到了水里水淹不了,到火里火烧不了。看这个你要一较劲,就这一段你能较三年,头发白了都不能理解。我觉得这是一种审美的理想,没有可操作性。
  我看书,有的是为了补充自己的知识,有的是为了融会贯通。我既相信自然流淌,也相信一种驱动。你没有驱动装置,不给它一定的指令,等着电脑自个儿运行绝对不可能。两者都要有。我不相信所谓下笔万言,但也不相信为写一个字,捻断三根须。大家都讲推敲的故事,故事本身很可爱,但是没必要那么推敲。读书也是这样。有人说苦读,头悬梁、锥刺股真是很感动人,可都这么苦读我不信。都是闲读、恬读,我也不信。学一个具体知识,背单词,没有点苦劲是不行的。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动的情形都能想起来。读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也非常感动。但你别没事老去看,老去看感情就没了。年轻时候看着特别好的东西不见得现在就好。有的书没必要老去看,会把一本好书看坏的。
  
  ※ 王蒙,男,当代著名作家,著有《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

读书要找准两个平衡点
目录

  •  / 徐 訏
  •  / 弗.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