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共20分)
城市之美
胡伟略
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曾经是人类憧憬的美好家园。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疾病、犯罪所困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的家园吗?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首先产生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随即,在埃及、印度河流域及中国的北方地区都出现了城市。现代“城市革命”是从西欧国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人类是擅长制造城市的动物,施本格勒说:“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的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正是地域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最初的积淀。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价值体系。
城市的文化是发达的。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现代城市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进行长期和持久的文化再造出来的。它弘扬历史,融汇时尚,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个性文化。
城市的文化魅力在于它的开放。在农村社会,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而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融流通,给人以影响、以知识,帮助人转变观念,积累见识。这是一个人成长所必不可少的,也是社会和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但是,文化要复兴和创造。20世纪30年代我国哲学家朱谦之说:“复兴中华民族,这里便有一个先决问题,就是要一个民族复兴,事实上须先唤起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是现代城市走向更加文明、更具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融合生长是城市文化复兴和发展的大趋势。这也是第二次城市化的深层动力。
工业革命打破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束缚,社会资本、技术、劳动力和资源等大量向城镇集聚。它根本改变了工场手工业的面貌,建立了现代工厂,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为城市大发展创造了前提。
城市作为工商业的中心,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现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资、人才、劳务、资金、信息等的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较大的城市还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所在地。金融资本可以与工商业资本混合生长,形成大的公司或财团,经济效益更高。
城市的魅力又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进步。
城市巨大经济社会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空间聚集”效应。恩格斯说得好:“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大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产业也好,市场也好,生活也好,当地域要素聚集到一块儿,形成一个系统,一个良好的结构,就会产生聚集效应。这种效应是农村地域所没有的。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会给城市产业、居民和市场交易提供因地域要素聚集在一起产生的许多额外好处,帮助城市产业快速发展,改善城市居民生活,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城市的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依我之见,未来的城市将实现数字化、生态化和均衡化。
城市的数字化就是建设数字城市。它最早是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1998年提出的“数字地球”转变而来的。它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以及城市生产、生活中,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将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能将复杂的地理、环境、人口、交通等社会环境数字化、网络化并实现可视化运行。
城市的生态化就是要建设生态城市。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理论。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有规律地均衡组合。城市建设与发展不能违反人口与生态环境规律。
城市的均衡化包括多方面内容。首先是城市分布要均衡,大中小城市、东南西北的城市、沿海内陆城市等都要尽可能地均衡分布。第二主要是城市人口要均衡分布,尤其是大城市人口要控制。只有这样,大城市才不仅可以获得空间聚集的正常利益,还能获得城市化的人口红利。
(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04期,有改动。)
1.下列有关“城市文化”的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5分)
A.城市文化的最初积淀来自城市的生活,地域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B.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C.城市文化能够反映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所以,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从城市产生的。
D.城市文化弘扬历史,融汇时尚,个性鲜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
2.下列不能体现“城市之美”的一项是( )(5分)
A.发达、开放的城市文化给人以启迪、教育、知识,帮助人转变观念,促进一个人成长,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和文化发展。
B.城市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C.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D.城市的未来光明而美好,数字化、生态化、均衡化将会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和谐。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分)
A.城市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从西欧国家的工业革命开始,它逐步成为了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
B.第二次城市化的深层动力来自于城市文化的复兴和发展的要求。
C.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交融性、流通性很强,它比农村文化更丰富,更新鲜,更进步。
D.城市的“空间聚集”效应一定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应,加快城市产业发展,改善市民生活。
4.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
B.“城市”的提法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市的优良传统文化、现代优越和超前进步使它充满魅力。
C.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疾病、犯罪所困扰,城市很难再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了。
D.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应当成为每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共35分)
说 骥
(唐)刘禹锡
伯氏佐戎于朔陲,获良马以遗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饮之污池。厩枥也,上痹而下蒸;羁络也,缀索而续韦。其易之如此。予方病且窭,求沽于肆。肆之驵①亦不知其良也,评其价六十缗。将剂②矣,有裴氏子赢其二以求之,谓善价也,卒与裴氏。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也尤工。睹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既而抃③随之。且曰:“久矣吾之不觏④于是也。是何柔心劲骨,奇精妍态,宛如锵如,晔如翔如之备邪!今夫马之德也全然矣,顾其维驹藏锐于内,且秣之乖方,是用不说于常目。须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上可以献帝闲,次可以鬻千金。”裴也闻言竦焉。遂儆其仆,蠲其皂,筐其恶,蜃其溲,饲以美荐,秣以芗粒,起之居之,澡之挋之,无分阴之怠。斯以马养,养马之至分也。居无何,果以骥德闻。
客有唁予以丧其宝,且讥其所贸也微。予洒然曰:“始予有是马也,予常马畜之。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且夫昔之翘陆⑤也,谓将蹄将啮,抵以挝策,不知其蹑云耳。昔之嘘吸也,谓为疵为疠,投以药石,不知其喷玉耳。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由是而言,方之于士,则八十其缗也,不犹逾于五羖皮⑥乎?”客谡而竦。予遂言曰:“马之德也,存乎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德蕴乎心者乎?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
[注]①驵(zǎng):马匹交易的经纪人。②剂:古买卖时用的契券。③抃(biàn):鼓掌。④觏(gòu):遇见。⑤翘陆:举足跳跃。⑥五羖皮:春秋时,秦穆公知百里奚贤名,用五张黑色公羊皮将其从楚人手中赎回。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秣之稊秕 秣:喂养
B.其易之如此易:容易
C.无分阴之怠阴:时间
D.客谡而竦 谡:肃静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5分)
A.①予方病且窭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①久矣吾之不觏于是也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C.①顾其维驹藏锐于内②荆轲顾笑武阳
D.①抵以挝策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予常马畜之”的一项是( )(5分)
①秣之稊秕,饮之污池②厩枥也,上痹而下蒸;羁络也,缀索而续韦
③评其价六十缗 ④起之居之,澡之挋之,无分阴之怠
⑤昔之翘陆也,谓将蹄将啮,抵以挝策⑥昔之嘘吸也,谓为疵为疠,投以药石
A.①②③ B.①④⑤C.②⑤⑥ D.③④⑥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我从伯氏那里得到一匹良种马,但我不知道它是良马,用稊米秕谷喂它,给它喝不洁净的水,提供的居住环境也很恶劣,后来又以一般马的价钱卖掉了它。
B.李生擅长相马,他察看了这匹马的周身形体,兴奋地拍起巴掌,感叹很久没有看见这样的马了,预言等它牙齿长全气势奋发,一定会成为宝马。
C.裴氏用养马的最高境界饲养这匹马,告诫他的仆人精心服侍,一分一秒也不得懈怠。后来,这匹马果然以良马著称。
D.文章第二段我的话阐明了“宝与常在所遇耳”的道理,抒发了宝马(人才)难遇的感叹。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⑴予方病且窭,求沽于肆。(5分)
翻译:
⑵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也尤工。(5分)
翻译:
⑶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5分)
翻译:
三.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10—11题。(共12分)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0.词的上片从哪些角度写出了初夏的到来?(6分)
答:
11.有人说,苏轼的这首词,给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等愁情的闺情词注入了一般甜美的清泉。请你说说本词的“甜美”之处。(6分)
答:
四.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2—16题。(共33分)
行板如歌
王 蒙
①柴可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的心里。他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②他之容易接受,是由于他的流畅的旋律与洋溢的感情和才华。他的一些舞曲与小品是那样行云流水,清新自然,纯洁明丽而又如醉如痴,多彩多姿。比如《花的圆舞曲》,比如《天鹅湖》,比如钢琴套曲《四季》,比如小提琴曲《旋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浑然天成,了无痕迹。它们令人愉悦光明,热爱生命。他是一个赋予生命以优美的旋律与节奏的作曲家。没有他,人生将减少多少色彩与欢乐!
③他的另一些更令我倾倒的作品,则多了一层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他的伤感,多情,潇洒,无与伦比。我总觉得他的沉重叹息之中有一种特别的妩媚与舒展,这种风格像是——我只找到了——苏东坡。他的乐曲——例如第六交响曲《悲怆》,开初使我想起李商隐,苍茫而又缠绵,瑰丽而又幽深,温柔而又风流……再听下去,特别是第二乐章听下去,还是得回到苏轼那里去。他能自解。艺术就是永远的悲怆的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的忧郁的摆脱。摆脱了也还忧郁,忧郁了也要摆脱。对于一个绝对的艺术家来说,悲怆是一种深沉,更是一种极深沉的美。而美是一种照耀着人生的苦难的光明。悲即美,而美即光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却也抚慰着悲。悲与美共生,悲与美冲撞,悲与美互补。人生苦短,人生苦苦。然而有美,有无法人为地寻找和制造的永恒的艺术普照人间。于是软弱的人也感到了骄傲,至少是感到了安慰,感到了怡然。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哲学。
④在他的第五交响曲与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既有同样的美丽的痛苦,又有一种才华的赤诚与迷醉,我觉得缔造着这样的音乐世界,呼吸着这样的乐曲,他会是满脸泪痕而又得意洋洋,烂漫天真而又矜持饱满。他缔造的世界悲从中来而又圆满无缺。你好像刚刚迎接到了黎明,重新看到了罪恶而又清爽、漫无边际而又栩栩如生的人世。
⑤这就是才华。我坚信才华本身就是一种美,是一种酒,饮了它一切悲哀的体验都成就了诗的花朵,成就了美的云霞。它是上苍给人类的,首先是给这个俄罗斯人的最珍贵的礼物。是上苍给匆匆来去的男女的慰安。拥有了这样的礼物,人们理应更加感激和平安。柴可夫斯基教给人的珍惜,珍惜生命,珍惜艺术,珍惜才华,珍惜美丽,珍惜光明。珍惜的人才没有白活一辈子。而这样的美谁也消灭不了,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
⑥我宁愿说他是一个抒情作曲家。也许音乐都是抒情的。但贝多芬的雍容华贵包含着够多的理性和谐的光辉,莫扎特对于我来说则是青春的天籁,马勒在绝妙的神奇之中令我感到的是某种华美的陌生……只有柴可夫斯基,他抒的是我的情,他勾勒的是我的梦,他的酒使我如醍醐灌顶。他使我热爱生活热爱青春文学,他使我不相信人类会总是像豺狼一样的你吃掉我、我吃掉你。我相信美的强大,柴可夫斯基的强大。他是一个真正的催人泪下的作曲家。我相信这与人类不可能完全灭绝的善良有关。这与冥冥中的上苍的意旨有关。
⑦我喜欢——应该说是崇拜与沉醉这种风格。特别是在我年轻的时候,只有在这种风格中,我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滋味,爱情的滋味,痛苦的滋味,艺术的滋味。
⑧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虽然年华老去,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虽然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来舔一舔自己的伤口,虽然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愈来愈多的不满……又有什么办法!如果夜阑人静,你谛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①,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⑨于是你感谢柴可夫斯基。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精品散文赏读》)
注:①是柴可夫斯基1871年创作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行板,是音乐速度术语,指稍缓的速度而含有优雅的情绪,属中慢板。它出自意大利语,原意为“行路”,通译为“行板”。
12.作者将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分为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不超过30个字)(6分)
答:一类:
另一类:
13.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①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哲学。
答:
②这就是才华。
答:
14.文章中有不少的词语排比句,请举出二例作赏析。(6分)
例一:
例二:
15.文章开头说柴可夫斯基“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最后又说“于是你感谢柴可夫斯基”,从全文看,我们应该“感谢”他什么?(9分)
答:
16.《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的一首乐曲,作者将它化为了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妙处?(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