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811

  

麻雀掠过稻田

◇ 孙 勇

  回老家看看娘,缘于郑彦英先生的一篇文章《稻米就要熟了》,因为每当此时,娘总是要去稻田里撵麻雀。走到村口,我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翻过黄河大堤,来到了稻田地。
  刚走上黄河大堤,就有一群麻雀从头顶掠过,我眼瞅着它们风一般向黄河大堤下面的稻田飞去,快要一头子扎进稻田里的时候,麻雀们又突然向空中翻飞,在黄澄澄的稻田上方,斜横着身子,迅速划了一个平躺着的彩虹般的弧线,然后直冲稻田深处而去。
  秋深禾残,田埂上的夏,已陨落进了一步可跨的浅浅的小河沟里。野菊,拇指大小的菊的花朵,颇显热情地张扬着季节的体温。
  又有十来只麻雀飞进稻田,降落在了随风起伏的稻浪之上。我突然发现,整个金黄色的稻田地里,怎么看不见了撵麻雀的村人,就连印象颇深的稻草人也没有。正百思不得其解,邻居杨大婶掂着把镰刀走上田埂。杨大婶说,哪顾得上撵麻雀呀,都在砖窑上拉砖挣钱哩,生意好的时候,手脚麻利的人,一人一天都能挣个二三百块钱哩。我不无惋惜地说,那也不能眼瞅着麻雀,疯吃了快要进粮仓的稻谷吧!杨大婶瞅瞅我好像不认识似的说,它(指麻雀)能吃多少,撑死了能吃点儿喂鸡的食儿。愕然复愕然,心想,我这个在城市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农民,恐怕是真的就不农民了。
  我的目光被稻浪翻滚到了遥远的天际,心想,真是替“古人”担忧了,因为在我视线能及的范围内,麻雀少得连鸣叫声都听不到了。这叫我想起了多年以前,全家出动,在稻田里撵麻雀的情景。也是这个季节口上,稻谷的体香招引来铺天盖地的麻雀,一群群麻雀黑压压盘旋在稻田上方,在人声鼎沸的呐喊声中,瞅准空当就扑进稻田。那个时候,各家各户都这样儿,特别是稻谷该收割的十天半月里,人们一整天在稻田里敲着脸盆打着铁筒勰和,那场面,就像战场上敌我双方的血肉拼杀。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东边这块儿稻田地,原来是近百亩丰茂的芦花荡,嘁嘁喳喳的麻雀们密密麻麻地占领在这里,知兵书般地“敌进我退,敌攻我绕,敌疲我打”,弄得我们学生娃放学后都不回家,而是直奔稻田地里撵麻雀。那个时候,一块稻田地里,总会有两三个举着烂布条儿、破塑料布的稻草人儿。我印象很深,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虽然麻雀与人争抢粮食争得“面红耳赤”,但是一到青黄不接的季节尤其是下雪天,娘在喂鸡子的时候,只要是看到有麻雀在院落里觅食,总是多捧出一些粮食撒在墙根儿、屋檐儿或草垛旁,口中还不停的念念有词,说吃吧吃吧,吃不饱也不能饿着,都得有吃的都得有吃的!现如今,国人在选择国鸟的时候,麻雀的比例占35%以上,这种普普通通的鸟儿,备受国人的喜爱,我真为娘当年爱护麻雀而深感自豪哩。
  杨大婶抱着一捆草,没打招呼就走出了稻田地,这个时候,从稻田的深处又斜飞过去一群麻雀。这群麻雀,没有在稻田里停歇,而是掠过稻田,越过黄河大堤,飞进了黄河大堤那边的村儿里。我知道,在这个仨俩月也不进一次的村儿里,娘正在给俺做好吃的哩……
  
  (选自《别挡住我的阳光》)
  
  散文包
  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昔日黄河边上的麻雀嘁嘁喳喳密密麻麻地扑进稻田抢食吃,而如今却在稻田上空翻飞,然后从容掠过稻田,飞进村里;昔日黄土地上的农民敲着脸盆打着铁桶去撵麻雀,而如今连稻草人都消失了,人们忙着在砖窑上拉砖挣钱。久居城市的作者回老家探望母亲,目睹了这眼前的一切。他以麻雀这一小小的习性转变喻指中国农村的变化、农民的变化。同时,作者也在深思:希望农村富裕起来,却不希望让它带上城市的冷漠;想让农民兜里有钱,却担心他们会失去昔日的纯朴与善良。文章在今日之景与往昔回忆中一点点展开并夹杂着深重的思考。在满目的苍黄之中,通过“麻雀掠过稻田”这一不经意的视角,观照着中国当下的农村。
  ——尹燕飞

麻雀掠过稻田
目录

  •  / 徐 訏
  •  / 弗.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