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苏轼曾曰:“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亦云:“文章最忌百家衣。”而求新求异最常用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逆向立意。我们来看看古诗中逆向立意的实例。(投影)
咏落花
常规立意: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逆向立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咏七夕
常规立意: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逆向立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龚自珍逆向立意,笔下的落花,没有了常规立意的凄惨悲凉,而是乐观高尚,甘做春泥,呵护新蕊,回馈树根,角度别致。秦观逆向立意,一洗七夕嗟叹悲泣之态,歌颂这对情侣之间纯洁而高贵的爱情,揭示出爱情的真谛,也别具匠心。
师: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叫沉锚效应,人的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议论文的逆向立意,就是要摆脱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从乍看之下谁都认为错或对的地方去发现它更为合理的另一面。其思维流程是:习惯思维如何立意?“反弹琵琶”如何立意?“反弹琵琶”形成的观点在怎样的范围和情况下成立?成立的理由有哪些?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思维流程,对下列熟语进行逆向立意。(投影)
见风使舵、入乡随俗、酒好不怕巷子深
生1:见风使舵用于形容那些油腔滑调世故之徒太形象不过了,那种靠看别人脸色来决定自己行动的人,实在太可鄙。但是,如果不是为了逢迎,而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不正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吗?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如何看风,怎样把握大方向,倒是很有文章可做的。
生2:入乡随俗通常的理解是,到一个地方就要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我的逆向立意是,入乡不必随俗,应有个性、有主见。入乡随俗通俗地讲就是随波逐流,如果所随之“波”所逐之“流”是恶劣者,这便意味着学“恶”求“恶”,这难道是人们所愿意的吗?再说,若到了落后地区,不加分辨地入乡随俗,这便意味着倒退。
生3:酒好不怕巷子深,原意是酒酿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前来品尝。比喻好的产品、好的人才不用宣传也有市场,也有前途。这种观点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是成立的,毕竟酒坊一般只供应本地小范围的顾客,巷子深点,只要酒香还是能吸引人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巷子深就成了产业发展的障碍,应该具有宣传意识、品牌意识、竞争意识。我的逆向立意为:酒香也怕巷子深。
师:通过上面的训练,同学们基本了解了逆向立意的思维流程,老师要特别强调的是,逆向立意一定要把握好几个要点。其一,要大胆出新。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其二,要谨慎求证。逆向立意要经得起推敲,避免表面化、浅层次地思考问题。其三,要避免极端。逆向求异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成立,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般说来,我们要逆向立意,首先必须了解其他立意。下面我们看一则材料,想一想,这则材料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立意。
东汉时有一少年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室内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等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立即针锋相对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生1:可以从“要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角度立意。
生2:我选的立意角度是:不拘小节,难成大事。
生3:这则材料可以逆向立意:成大事者不必拘泥小节。
生4:可以辩证立意:要想事业成功,既要胸怀大志,也要脚踏实地。
……
师:下面我们就逆向立意“成大事者不必拘泥小节”来进行三方面的探究:其一,观点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其二,有哪些支撑观点的理由?其三,哪些事例可以佐证这一观点?(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师:(学生讨论后)“成大事者不必拘泥小节”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生1:当大事与小事不能兼顾或者二者面临选择的时候。
生2:当时间和精力投放在非原则的琐事之上,对成大事产生阻碍作用的时候。
师:两位同学对观点成立的条件分析得不错。进行逆向立意时,首先要思考的就是这一环节,不然,我们的立意有可能绝对化,甚至误入歧途,弄巧成拙。那么,观点成立的理由有哪些呢?
生1:事物的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向”、“大局”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小节”是次要矛盾。处理问题不能舍本逐末。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能迎刃而解。
生2:《鸿门宴》中有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做人做事也应如此,善于取舍,不拘小节,才能成就大事。
生3:明确“大事”的重要地位,不拘泥于小节,才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决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过程中,才能减少细枝末节的小事的阻碍,从而更快地获得成功。
生4: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说过:重要之事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所累。为什么一些人树立了目标却久久不能实现,为什么成大事者总是那么少?因为太多人缺少了“不拘小节”的品质和气魄。他们很容易被琐碎小事分散精力,而成大事者就不同了,认准了目标就勇往直前一如既往,抛开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和羁绊,集中精力做大事。
生5:上帝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24个小时,不会因为你是成大事者就多给几个小时。成大事者与一般人相比,有着更卓越的思想和更超群的能力,他们应该集中精力做一般人不能做成或无能力做的大事,而不该拘泥于琐碎小事。
师:大家能进一步从事实层面补充论证材料吗?
生1: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在失败后以当奴隶于吴为“小节”,卧薪尝胆,十年积蓄,一朝灭吴,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韩信不拘于胯下之辱这类小事,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
生2:爱因斯坦不拘于衣衫褴褛,提出了相对论;曹操用人唯贤、不拘小节,招纳了一大批虽性情古怪、恃才傲物但能征善战的得力将领,帮助其实现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生3:诸葛亮事必躬亲,管太多琐事小事,没有处理好军中小事与建立国家的“大事”的关系,最终劳累过度,“出师未捷身先死”。
生4: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不计较这些小节,以赵国的国家利益为大事,才有了廉颇的“负荆请罪”。
……
师:我们逆向立意时,还应学会将逆向立意与常规立意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提升自己观点的说服力。请同学们看下面一则材料,独立思考:这则材料怎样逆向立意,与常规立意比较,逆向立意有何优势。
有哲人说:如果我们对人性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无论对人还是对己都不会要求过高。你同意这一说法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师:(学生阅读材料,独立思考后)哪位同学谈谈常规立意角度?
生1: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人性、对人对己、过高要求。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无所不能,人性是有弱点的,做事不可能尽善尽美,对人对己的要求不应苛刻。因此,常规的立意为:对人对己的要求要适度。
生2:我觉得以中国的传统美德要求自己,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常规立意:人性的完美是以自律为前提的,所以应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师:如果逆向立意,可以从哪个角度切入呢?
生3:抓住关键词“充分”来做文章。一方面,人性是不完美的,人有贪心,人求虚荣,人图享受等等,但人性可以发展得更完美,而要达到更完美,对人对己都可以有过高要求。
师:大家觉得逆向立意与常规立意相比较,有怎样的优势?
生1:逆向立意强调人应该“有所为”,应该挑战人性的弱点,比常规立意更积极。
生2:逆向立意追求的目标是“人性发展得更完美”,这个境界有高度。
师:逆向立意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是“要求过高”的“度”。如果高到人无法承受,就走向极端了。
师:同学们能为这种逆向立意补充一些典型事例吗?
生1:北大教授激光照排之父王选获得诸多荣誉,顶级科技大奖就有二十余项,500万奖金的重奖曾有两次,但他把奖金几乎全捐了出去,自己依旧过着堪称简朴的生活。
生2:“台湾苏珊波伊尔”林育群外形不美,矮小肥胖,但坚持自己的歌星梦,父亲骂过他,评委嘲笑过他,他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挑战自己,最终大获成功,一夕之间被全球媒体关注。
生3:前中国女排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进行魔鬼式训练,赢得“五连冠”的殊荣。
……
师:逆向立意也有其局限性,并非所有的立意都能逆向。我们不能无视常理与规律去故意“顶牛”、“唱对台戏”。要注意“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切不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否则会误入歧途,弄巧成拙。
茹清平,特级教师,广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