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814

  

领袖的诞生

◇ 薛 涌

  女儿在美国上学,从来没听说有什么班干部。第一年上学前班,老师给全班同学分配任务:有的是把门人,即孩子们列队进教室时把门打开,等全班进去后再关上;有的是领队,走在第一个,引导全班进入教室,非常威风。可想而知,孩子们都想当领队,不想当把门人。不过,这些角色,从来是每个人轮流,绝对平等,目的是教育孩子,每个人都要给大家服务,对别人都应该尽责任。这大概也是培养集体精神的第一步吧。
  女儿上二年级后,这套把戏没有了。班里照样没有学生干部。不过,人是权力的动物,从小就希望当头头,支配别人。上午有一个2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一个年级的孩子在游乐场自由活动,小小的权力角逐就从这里开始了。
  女儿班上一位叫阿历克斯的男孩,组织起一个虫子俱乐部。女儿喜欢自然,赶快去参加。结果她发现,阿历克斯把自己封为老板,另一个女孩是副老板,还有一个是老板助理,她则是个普通雇员。女儿是个谦和的人,对此并不太介意,跟着玩儿了不少时间。
  不过时间久了,女儿觉得自己总听人指挥,有些不耐烦,就决定退出,发起了一个自然俱乐部。这次她可神气了,她当老板,好朋友杰克当副老板,另外一个叫奥莉维娅的女孩当老板助理。
  奥莉维娅是个典型的孩子王,什么事情都要按自己的主意办,从来不甘居人下。她怎么可能安心当老板助理呢?果然,几天后俱乐部权力就发生了变化。女儿规定,要给手下人评分,根据工作成绩确定职位。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捡树叶、拾垃圾。那个奥莉维娅特别机灵,马上捡了许多,比杰克的成绩好。女儿找到杰克,问是否应该让奥莉维娅当副老板,他当老板助理。杰克无话可说,只好同意。过了几天,杰克宣布退出,自己另立一个快乐俱乐部。
  这个小小的游乐场,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俱乐部。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有限,不能什么都参加,所以俱乐部之间就要竞争。你想当头儿,就得发起一个俱乐部,并能把持俱乐部的领导权。同时,你要能吸引人来参加。可想而知,成为领袖要有几个条件。第一,你自己要比较有人气,人家愿意和你玩儿;第二,你发起的俱乐部要比较有意思,能够吸引人;第三,你要比较能干,会管理,能服人。那个奥莉维娅,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她常常带一些小东西分给小朋友,而且主意特别多,许多孩子都喜欢和她玩儿。另外,我们还参加了一个包括她父母在内的家长俱乐部。奥莉维娅的母亲讲起自己女儿来,说:“一次,奥莉维娅组织一个音乐剧,开始时她特地停下录音机里的音乐,问大家是否都能跟上。这显示了她对别人的关心,显示了她的领袖才能。”
  我当时听到“领袖才能”一词,心里一惊:常青藤的教育中总是念念不忘领袖才能。学校游乐场上,实际上许多孩子都在为确立自己的领袖位置而努力。和我们小时候班干部的法则不同的是,这些孩子都懂得,自己是不是领袖,不在于老师怎么评价,而在于小伙伴们是否认同。一个领袖,必须能照顾他人的利益,给大家带来福利。
  要培养未来有责任感的公民,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组织自己,自己评价自己。没有大人的奖赏,孩子们反而能够懂得如何为自己负责,如何当领袖。
  
  (选自《东方早报》)
  
  杂文包
  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讲述他女儿在美国读小学时所发生的故事,大致展示了美国普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基础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美国的小学学前班,着重培养孩子的集体责任感,威风的领队只有一个,而且是轮流坐班,绝对平等。但是到了二年级,游戏规则消失了,孩子们为了获得领导者的地位,开始了权力角逐的过程。在学校的游乐场里,这些孩子懂得了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领袖,关键不在于老师的评价如何,而在于得到伙伴们的认同。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在相互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为自己负责,为大家谋福利。反观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老师直接任命班干部,久而久之难免会冲淡学生之间竞争的积极性,磨灭学生的个性。教育的目的是树人,是为以后的人生做准备的,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有责任感的公民,而不是一个时刻“听话”的孩子,毕竟终有一天你会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庇护,独立走上社会谋生活的。所以不妨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可能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青山

领袖的诞生
目录

  •  / 徐 訏
  •  / 弗.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