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815

  

台城

◇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词包
  
  韦庄为晚唐重要词人和诗人,其诗多怀古感旧、悯乱伤时之作,缘情而发,凄婉哀怨。这首《台城》诗便是他怀古感旧之作中的代表之一。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六朝都城建邺的旧址。此诗作者就登临台城抒写古今兴亡之感。李慈铭《<唐人万首绝句选>批》云:“二十八字中有古往今来万语千言不尽之意。”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起句描写眼前的台城雨密草长之景,着意渲染了如梦似幻并充满生机的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春雨细密,如烟如织;春草茂盛,碧绿如茵。如梦似幻的江雨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怅。而碧绿如茵的江草,与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形成极大的反差,容易让人产生六朝如梦之感。
  次句诗人再写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隐含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史变迁,已经面目全非,鸟儿却在徒劳地啼鸣。此处“空”字的用法如同杜甫《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鲜明的对比写出昔盛今衰的伤痛。杨逢春《唐诗偶评》云:“本是台城荒废,却言堤柳无情,托笔最为曲折。”作为自然之景的台城堤柳,本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而诗人非说它无情,这看似不合逻辑,但就是在不合逻辑的话语中写尽心中的感慨。台城堤柳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那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盛衰,也不管会引起诗人多少伤怀,所以说它“无情”。
  宋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黄庭坚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写出他在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和乐观奋发的精神。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秋日多雨的气候特点,表明贬谪环境之恶劣,进而抒发了在恶劣环境中的苦闷之情。
  黔中秋来多雨,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词人不是直接写自己的苦雨情状,而是化抽象为形象,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雨让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下三句性情发生重大转折,不是续写面对恶劣环境的苦闷之情,而是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这就决定了这首词不是一般的书写贬谪之痛的诗词。“及”和“也”两虚词的呼应使用,说明词人对适逢佳节又久雨得晴是喜上加喜,那么词人将如何来宣泄这样的喜悦之情呢?饮酒理所当然是首选。“鬼门关外蜀江前”不仅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而且用“鬼门关”的险峻反衬了作者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然之气。
  下片前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词人借老翁头上插花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特别是“君看”、“莫笑”的使用,抒发了词人虽年高而不服老的自得之意。这比上片写畅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
  最后三句词人说自己重阳节不但要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赋诗,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将词人虽身经忧患却心胸开朗的豪迈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词情推向了高潮。
  ——许令周

台城
目录

  •  / 徐 訏
  •  / 弗.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