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抽烟的事被父亲知道了。
一包“娇子”,一包“黄鹤楼”;“娇子”抽掉了三支,“黄鹤楼”没动。
这两包烟是过年趁家里忙乱顺手拿来的,我还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是被发现了。
其实我早就打算抽烟了。打小时候起我就在烟雾弥漫中生活,从原先廉价呛人的“襄阳棍”到如今的“黄鹤楼”,父亲的烟越来越好,我也在不知不觉中从对烟的厌恶变成了渴望,原因我不清楚。可能,体内某种东西在成长中苏醒了吧。
学校开学刚两天,父亲的电话就打来了,电话里他直截了当地警告我不许抽烟,我在惊惶中怀着一丝侥幸,刚辩解了一句,他便立即暴跳如雷,大声叫唤着说要来学校。
我知道,大祸要临头了。我最怕的就是父亲那种审问的模样。他生于六十年代,以他那一代人普遍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审视我。我在他眼里究竟是什么样我无法知晓,但我们之间,父子界限划得极明确,用时兴的词汇说就是有“代沟”,很宽的一道沟。他刻意跟我保持距离,无视我偶尔流露的对他的崇敬和爱戴,像一头暮年的狮王,对身边的一切都疑虑重重,似乎是怕我有朝一日在沟上搭座桥亲近了他却又过河拆桥,让他失掉了作为父亲的威信与尊严吧。
我这半辈子在社会底层打拼的亲爱的父亲啊!
而今他要来训人了。我该怎么说呢?
那天正在上课的时候他出现在教室外面,没刮胡须,眼白充血,他向我招了招手,叫我出来。然后径直往前走,背着手看也不看我一眼。
于是我们一前一后来到了学校的大运动场。运动场空无一人,多少缓解了我的疑虑。心一稍息,思绪便开始散漫。面对父亲宽阔的脊背,我忽然心生一种怅惘。怅惘,唉……一个男人和一个准男人之间的感情本不应用这么细腻的词汇表达。记得《背影》中朱自清先生在看到他父亲的背影时流下了眼泪,我当时只觉得朱先生未免“伪娘”。父与子之间的感情本应很丰富的。
天高云淡,我就这么怅惘着瞄着父亲的背影,又有些感动。远方有风拂过,墙缝里的草微摇。父爱,朱自清先生曾为之心酸流泪的情愫,我似有所感悟。
一些可笑的想法也掠过我的脑子——他转过身给我点根烟?接着拍拍我衣服说儿子你长大了,然后,塞给我一包烟?
没有,当然没有意外。父亲在百米起跑线处,停步,转身,以一个可以斜觑我的姿态表达了失望。我马上低下头,逃避他如利刃般的目光。
“儿啊,你怎么能抽烟呢?你肺还嫩,根本经不起烟这么抽,知道吗?”
听到他说我的肺嫩,我觉得既可笑又矫情,想反驳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且抽得也很有限,但终究还是缄口不语——反正说什么也都是废话,我的看法在他面前永远是零。
“嗯,我知道了,我以后不抽了。”
说这话时,我已确定自己以后是不会再碰烟了,却不知为什么,仍然不敢直视父亲。
他会相信我吗?
伫立良久,父亲终于发出一声长叹。生活没有赋予父亲太多的煽情功力,一声叹息大概已是他除语言外能做到的唯一表达手段了——但我仍然不敢直视他。
“你好自为之吧。”说罢父亲转身背手离开。我趋步跟上,递给他两包烟,一包“黄鹤楼”,一包抽了三支的“娇子”。
学校:湖北大冶第一中学
导师:彭水浪
点评:父母和子女间的冲突是中学生常书写的话题,这篇文章构思奇特,新颖脱俗。文章的开头“我抽烟的事被父亲知道了”设置了悬念,唤起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结尾照应开头,结构上自然合理。作者对叙事的节奏把握得十分到位,文字简洁却耐人寻味。此外,文中心理描写真实而丰富,一些细节也颇具深意,比如父亲的那声长叹,定会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文题——“我们”,意蕴丰富,暗含了父子间冲突最后的消解。(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