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412

[ 王白云 文选 ]   

以新取胜 薄地生金

◇ 王白云

  写作是个人性灵的事,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或抒发愤慨,或表明情意,或排遣忧虑,或张扬气节,我手写吾心,本来不必讨论什么写作的技法,因为完全可以不必在乎别人有什么感想。但考场作文不同于常态的写作,它是一种“应试”,时间特定、空间特定、篇幅长度特定、思考话题特定,它的读者偏是以裁判者的姿态出现,往往带着审视挑剔的心理,考生如何在千军万马的拼斗中赢得青睐、出奇制胜?
  古人云:“高山流水谓之美,雁荡瀑布谓之美,峡谷奔流谓之美,盖因世人难得一见也。”世上的很多景致,由于“难得一见”所以令人刮目。作为考场作文,“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都有、个个笔下皆无”,或许才有更多的机会在千千万万的同题作文中脱颖而出。
  但“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是众多考生都想达到却少有考生能够达到的境界。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当今考生无须可捻,偏要写出千字文章,自然少不得平日积累之功。这种积累,既是底蕴、思想上的强化,也是意识、“技术”上的修为:
  1.“真”中出“新”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新”往往如影随形。苏东坡月夜出门,募然看到院子里月光明媚、风移影动,顿时觉得月光如水,竹柏之影犹如水草摇曳,所以“庭中积水空明,藻荇横行,竹柏影也”这样令人叫绝的“新奇”妙句油然而出。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为《他们》,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写年初的雪灾、写五月的地震,写即将来临的奥运会,一位来自东北的女孩则将目光投向寄居上海的农民工子弟,她回顾说:“其实看到高考作文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与地震相关的素材,这毕竟是今年的热点新闻,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写这个题材的。但是这些素材对我来说都是间接素材,并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我的感触并不是很深。我觉得这个题材里含有太多我所掌控不来的东西”,“我们学校上大附中位于宝山区的城乡接合部,附近生活了很多外来务工者。平时我就在这附近生活,所以他们的神态、动作我都看在眼里,这些细节我都记在心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菜市场,有一天,我去那里买水果时,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趴在卖水果的摊位上,一笔一画地写作业。这让我感觉特别心酸。这份触动,使我此后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读书问题格外关注”。
  于是她写道:
  在城市的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因为熟悉,因为将“他们”的神态动作与种种细节“都记在心里”,因为对“他们”怀有特别的“心酸”和触动,所以作者联想自然、想象生动、感受真切,信手写来如作者自身事。“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客居上海,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精神上扎下根,丝丝缕缕都在记忆中幻化成美好,城市的高楼大厦让他们惊喜中更多陌生与畏怯,作者对弱势者的怜爱、对社会的忧思,包括在这个城市中的惶惑与伤感,蓄积于心由来已久,因而写来感同身受,感人至深。作者的文章获得满分。
  2.“精”中出“新”
  古人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摒弃“第一念头”不失为谋“新”的一种技巧。“第一念头”往往是最浅表化的思考,表现在文字上,自然是“程式化”、“概念化”的平庸说辞,或人云亦云的肤浅思想。一看到作文题是“红绿灯的启示”,大多数的“第一念头”就是耳熟能详的“红灯停、绿灯行”,如果作者当即以“红灯停、绿灯行”为立意,文章“老套”自然难免。有经验的同学会撇开“第一念头”:“红灯停、绿灯行”是将红灯、绿灯当做相对独立的两个事物来构思,我们何不抓住二者之间的联系来思考?——红灯之所以停,是因为有绿灯需要行,绿灯要想“行”,必先有红灯实现“停”,所以说,“绿灯带来的通行自由,乃是以红灯带来不自由为前提”、“红灯的受限,必然是另一种成全”,于是得出“自由是相对的,你的自由与他人的不自由互为前提”的结论,以此为立意当然更有新意。2008年北京高考卷提供了一个材料: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命题者在这个故事后面提供了几种“看法”:
  观点一,看起来到了极限,其实还有很大空间
  观点二,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应该先放沙子
  观点三,对分量重的事应该先做,比如大的石块应该先放进去
  观点四,不一定吧,先放沙子和水也未必不可……
  命题者提供这些“看法”,目的在于降低学生审题的难度。如果这是一篇没有提供立意的材料,作为考场作文,想必大多数学生会在“满了吗?……没满……还没有满……”上做文章,“满是相对的”会成为“第一番陈言”;扫去这第一番陈言,有同学会针对“先放石块……再放沙子……再放水……”加以思考,“小瓶容物,大小有序”会成为“第二番来言”;如果觉得这第二番来言新意仍然不足,材料中那位与众不同的“一个同学”、“一个男孩”可以成为第三番思考的着眼点,为什么有且仅有这位同学能够发现真相并且能够揭示真相?“逆向思维”、“质疑意识”等“发现真相的能力”, “独立意识”、“个性”等“揭示真相的勇气”或许成为最有新意的话题。
  3.“反”中出“新”
  “反”就是反弹琵琶,就是逆向思维。宋时的欧阳修年轻的时候就对韩愈的文章一见倾心,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手捧韩愈文章面对社会摇旗呐喊,而是退而静修,转而学习当时杨亿等人倡导的时文,等到取得功名并坐上文坛老大的位置之后,他突然大力推举韩愈文章,韩文因此得以在沉寂200年之后大行天下,“改变是一种柔韧的坚持”,大约年轻时的欧阳修就颇为懂得逆向思维的力量。2005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话题为“心是一扇无形的窗,有的人紧紧关闭,有的人半虚半掩,有的人全然敞开,于是心灵的世界就有了不同的色彩,人生的舞台便演绎出各不相同的故事”, 很多同学深受当今社会开放意识左右,纷纷大写特写“开窗的好处”,“我们应该学会开窗”成为当年最为俗套的立意。有个别同学反其道而行之,认真思考“关窗”的意义、强调“关窗”的必要,于是走出了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脱颖而出。又如“危机”是一个贬义词,大约很少有人能对“危机”趋之若鹜,2009年云南省某考生意识到“危中有机”,“危中寻机,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于是这位考生写道:
  危,是司马迁深陷牢狱,受宫刑之苦,该继续坚持写下真实的历史,还是屈服于封建皇权放弃?司马迁在危难面前,毅然选择了坚持,而正是这场危难,给了他对生命的珍惜和面对权力威胁的大无畏。如果没有危,恐怕难以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危,是李白虽有昭昭若日月之德才,却遭人诬陷,被流放边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危中寻机,将流放视为散心的良机,在流放中写下了《蜀道难》等千古经典。如果没有危,哪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与不羁?
  该生最后获得满分。
  当然,逆向思维绝不是简单的“说反话”,“停足不前更有利于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这样的观点显然令人无法接受。所以在追求立意新颖的过程中,不走极端,懂得辩证统一、以守为攻至关重要。适当对语言添加某些限制,如,“关窗往往对人生有很多补益”、“停足不前有时候更有利于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会给自己的立论增添合理性和说服力。更需要注意的是,逆向思维所得的论点往往只在特殊时段、特殊情形下成立,如“在世风浑浊时需要静想时关窗会对人生更多补益”、“暂时的有计划的停足不前才对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有利”……诸此种种,这些论点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局限性,它们归根到底只有与它们的另一面如“关窗”、“进取”等相辅相成才能表达完整而客观的理性思想。所以,认可大众思维的合理性、把特殊情况与一般规律结合起来,强调正反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反”中出“新”的重要环节。
  值得提醒的是,在考场作文中,客观地说,“新意”有时也不完全因为文章具有“新”意,而是文章给人“新”的感觉甚至错觉。所以“材料”和“手法”也不妨成为致“新”的元素。在一般人笔下显得“老生常谈”的主旨,旁征博引,语言丰富,结构鲜活,援引的材料贴切别致,同样能给阅卷者以“新”的印象。
  
  王白云,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著有《高中作文教程》、《文学作品欣赏》、《新解上海语文高考》等。

以新取胜 薄地生金
目录

  •  / 方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