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糖 人逢喜事,少不了喜糖。与喜糖相伴随的,自然是一些喜庆的事情和场面。然而面对着同样的场面,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感受或许不尽相同。有人高兴,有人嫉妒,有人感慨,有人漠然。即便是高兴,有的是深沉的欣慰,有的是开怀的兴奋,情绪也有微妙的差异。这个题目旨在考察学生由生活经验而生发的联想能力,通过喜糖,联想相关的或大或小的庆贺场景;同时也考察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对人的情感的体察能力。因此这篇文章既要写出人之共同所见,更要写出人之不同所感。当然这里需要有一点小构思,那就是如何以喜糖为中心线索,规划整篇文章的布局。这是对写作技巧的一点小考验。
爱的几种样子 爱的表达各不相同。就拿同学们都感受到的父母、长辈之爱来说,有的表现为精心呵护,有的表现为严格要求,有的表现为充分信任,有的表现为处处唠叨。将自己所感受到的爱的几种样子生动地描写出来,同样是在考察学生对生活、对周围人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同时,更进一步,爱的几种样子是否都令自己感到快乐呢?是否都能帮助自己成长呢?自己更倾向于爱的哪种样子?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将这个题目写成一篇议论文,所举的例子既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也可以是自己从媒介上看来的——还可以体现出初一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思考力和判断力。
借钱记 这个题目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实写,写自己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有关借钱的小故事。如此写来,要想写得有趣,不妨学学《世说新语》的笔法,于平凡日常中抓住人与事的特别的神韵,将这个题目演绎成自己的一段生活轶事。第二种就是“编”写,结合自己通过各种方式所接触到的社会现实,适当提炼,写一篇反映社会问题的“借钱记”——比方说因为念书而借钱、因为生病而借钱、因为买房而借钱等等,并能适当表达自己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情感倾向。当然,无论何种写法,都要注意这个题目名为写事,亦在写人,如能做到将“借钱”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的性格心态,则可称得上佳作。
上课看电影 如今随着多媒体教室在中学的普及,“上课看电影”日益成为学生喜欢的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这个题目的重点并不在于“看电影”,而在于在“上课”这样本来严肃、紧张的场合进行“看电影”这样轻松、愉悦的活动,给你带来怎样的深刻印象。它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一次上课看电影的经历,写自己事前的期待、看电影时的投入和愉悦、看完电影后的回味与所得。它还可以写成一篇议论文,对“上课看电影”这样的教学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不论对此是赞同还是反对,只要能写出充分的理由,都可以成就好文章。
向爷爷学习 这个标题中的“爷爷”,既可以理解为自己的爷爷,也可以理解为“爷爷辈”的人,还可以理解为传统、古老的象征。因此这个题目既可以做成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也可以做成一篇有深度的议论文。就前者而言,它考察学生观察人物的基本功,不仅要观察人物的“形”,更要观察人物的“神”,写出爷爷(们)身上值得年轻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和特长、才华。不妨适当采取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更有跌宕之趣。就后者而言,它考察学生的思想深度与知识面。在这个知识更新加速、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年代,向传统、向古老学习是否还有意义?比方说现代电脑信息处理技术的核心——二进制,不就是相当于“爷爷”的古老计算规则吗?
我最讨厌的一篇课文 中小学语文教育,一向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因为它关系着青少年人文素养与人生观的养成。可是我们平常所见都是专家学者和教师的意见,而真正的教育的主体——学生,他们有哪些不满和困惑,却少有人来关注。因此这个题目,就是要让同学们尽情发泄,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泄意味着不满和批判,而不满和批判正是将来创新的基础。写作这个题目时,只要真正投入自身的情感,进入“发泄”的写作姿态,一定会有许多连老师也无法想到的妙思和奇语,一定会有许多值得“大人”们学习与思索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