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425

[ 金立群 文选 ]   

“新世纪”杯作文大赛高中组赛题解读

◇ 金立群

  校门 这个题目考察学生较之于一般的生活观察力更进一步的社会观察力。校门是社会的一个剖面,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交通的不一般的拥堵,那是父母开车送孩子上下学的结果;你可以看到许多年迈的老年人给自己的孙子送吃送穿,不论是雨天还是寒冬;你更可以看到,随着所谓“学生经济”的繁荣,校门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而被各种小店、商贩所包围。同时,如今的校门更是等级森严——从省重点到普通中学,不同的校门意味着不同的人生道路,彼此之间少有交叉的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无论如何,校门毕竟隔开了社会与学校,毕竟营造了一个相对单纯、神圣的环境——在人生所要进入的那些各种各样的“门”中,校门又给我们的生活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呢?
  怀里抱狗的那个人 通常看到怀里抱狗的人,我们更注意的都是怀里抱着的狗,而这个题目却要求将关注的重点转向抱狗的人——那个人是高兴还是落寞?是充实还是空虚?年龄如何?能否大概估计他(她)的职业?要写好这个题目,功夫在文外。它需要作者耐心、细致地观察生活,以“怀里抱狗”为切入点,发现更多的细节,使人物形象逐步丰满起来,呈现出他(她)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当然,同学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学构思力,将这个题目写成一篇小小说,或者是关于生活、情感方面的,或者是侦探、悬疑类型的。
  诗歌中的河 这个题目可以写成带有“研究性学习”色彩的小论文。比方说我们学习的不少古诗都有关于长江的描写——“不尽长江滚滚来”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作为重要的意象,诗歌中的“河”象征怎样的思想感情?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个题目也可以写成赏析随笔文字,于旁征博引、随意采撷中将诗歌里的河流之美展现给大家,同时也展现自己的才情。这个题目还可以写成针砭时弊的议论文——将诗歌中的河流和现实中的河流对照,我们会有怎样的发现?是否我们将来只能在诗歌中欣赏河流的美?当然,将它写成一篇心情散文也不错——诗歌中的河怎样让身处逼仄空间的自己获得了可以自由翱翔的精神家园。
  我在父亲眼里 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观察世界。作为孩子,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觉得在父母眼里,我们就是不成熟的,就是学习的机器,就是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就只是他们的孩子。然而,父母眼里的“我”究竟是怎样的?和我们所以为的有什么不同?父亲和母亲眼里的“我”又有什么不同?“我在父亲眼里”要求同学们不仅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感受世界,还要学会体察别人感受、观察世界的方式,从而开阔自己的心胸,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与理解。所以,写好这个题目的关键还是在“文外”,在于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融入到父亲的心中。
  墙上文化 这个题目,由高三的同学来写,目的是要考察同学们对身边现象的超越性的思考力、分析力,所以不能将这一文化现象描述一番,然后简单地或否定或肯定。墙上文化其实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在近代以来的许多重大历史时刻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墙上文化的一头连接着个人最本真的欲望和发泄需要,另一头则连接着时代与历史的大趋势。因此,多查些资料,学会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审视身边常见的现象,小题材也能写出大文章。当然,这个题目也可以写成充满趣味的高中生活随笔,透过具有本校本年级特色的墙上文化,呈现高考指挥棒所不能完全泯灭的青春火花。
  鸭子是怎样赶上架的 人到高三,一定做过不少自己不愿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你对此的感受如何?是觉得委屈还是愤怒?是无奈还是伤心?这个题目不仅规定了写作的题材,更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处理这一题材的姿态,那就是自嘲、幽默,在无奈中需透现出些许的豁达。而这样的姿态也正是人生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只有学会在灰色的人生中寻找趣味的颜色,才能增强我们对社会的适应力与承担力。不论是写真实的经历,还是写虚拟的故事,只要写出了以上两种相反色调之间的微妙张力,就是好文章。

“新世纪”杯作文大赛高中组赛题解读
目录

  •  / 方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