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爱凑热闹,除了过年,便总盼着哪家有喜事。这其中,最爱的要数婚礼了。
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有好看的新娘子还有喜糖。农村的习俗,新娘子进门前,伴娘总要闹上一场,讨要喜礼,不然就不让新娘子拜堂。这时周围的人就会跟着“起哄”,直到打发好了伴娘才算完。接着就是撒喜糖了,新郎会拿出一大袋的散装糖果,是那种红色糖纸包裹着的。新郎抓起大把的糖果向空中抛去,然后散落开来,鲜艳的糖纸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折射出喜庆的色彩。这时,小孩子们就会一拥而上,跳起来抢,趴在地上抓,在大人们林立的腿间钻来钻去,争抢着散落的糖果,抢到一颗便马上塞进衣兜里,再不就抓在手心里,攒得紧紧的。有些狡猾的小狐狸还会挤到新郎身边,趁乱偷偷地在袋子底上扯一个洞出来,让糖果从洞里落到自己早就兜起的衣角里。更有些孩子,挤到新郎旁边,趁其不备,打他个奇袭,抢了袋子就跑,等到明白喜糖被别人“连锅端”了后,男孩子们就会一拥而上去追抢,女孩子们则大多就会拉着大人的衣角,哭闹着不依。虽然是“光打雷不下雨”,但那也够让人受的了,于是大人多半就会让孩子再找新郎要。于是就出现了孩子们像一群猴子吊大树似的吊在新郎身上的趣景。有些孩子甚至会咬着新郎不放,而有些没有抢到位置的孩子就会在地上滚,俗语叫“放泼”,大有孙猴子当年大闹天宫的势头,闹翻了天。这时,新郎的母亲就会拿出事先藏好的一些喜糖哄着孩子们散开。
到喜糖真正到手了,孩子们却不一定会忙着吃完,大多会郑重地把喜糖交到大人手里,只拿一颗糖果吃,或者还会多拿两颗,去“贿赂”小伙伴。等要去玩时,还会再三嘱咐:“不准给别人了,不准偷吃!”临了再想一想,又掰开大人的手,数一数,最后拿出一颗来“大方”地说:“这个给你,再没有了。”一边谨慎地看着大人,一边不放心吃力地抓过大人手掌里的糖果。小小的手怎么也不能抓住所有的糖果,于是,不顾本来拿着糖果的收“双爪齐下”,一举拿下所有糖果。当然大人是不会稀罕这些糖果的,但逗逗他们也不失为一件趣事,便说要抢他的糖果,这时孩子就会一脸受伤的表情,像被抛弃的小狗一样,似乎是受了极大的委屈,防备地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大人,仿佛大人一有所行动,他就会马上蹿出去,进入全面戒备状态,然后气愤地说道:“刚才给你你自己不要的!”过一会儿,又以“十分沉痛”的表情“精挑细选”出一颗自己认为最不好的递过去,那张小脸看起来有趣儿极了,这时大人便会笑起来,说道:“我不会抢你的糖的。”再三确认这是真话过后孩子才会将信将疑的把糖交给大人“看管”,自己跑去找小伙伴玩,再比一比谁抢到的喜糖糖纸更漂亮。等到孩子们玩累了回来时,却多半忘了喜糖这回事儿,直到大人问起要不要吃糖时,孩子这才会想起来。于是,又毫不客气地一把抢过喜糖,却又兴趣了无了,磨蹭半天最后还得请大人代劳才剥开一颗糖塞进嘴里。过一会儿觉得无趣,就又吐出来,拿在手上玩,弄得手上粘乎乎的,就又把糖扔了,然后恶作剧地把脏兮兮的小手往大人光鲜的衣服上抹,多半会遭到一阵训斥,但心里却一直都是欢喜的。
如今是再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提起婚礼,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喜糖,也不是新娘子,而是要送多少钱出去。如今的喜糖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抢了,送一份礼,就分一盒喜糖,都是用好看的包装包裹着,每一盒里的喜糖都一样,再也不会因为比小伙伴多抢到一颗喜糖而欣喜不已,到处炫耀了,而那些为一颗糖就在地上滚的小伙伴也不在了,如今的喜糖是越来越高级了而我却觉得味如嚼蜡,我仍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吃的喜糖的那种腻人的甜,就算吃到嗓子痛,我的心中也是欢喜的。而如今,我想我是再也尝不到那种味道了吧。
学校:湖北省罗田一中
导师:何琼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