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387

[ 王能光 文选 ]   

情真则意切

◇ 王能光

  师:经常听同学抱怨,自己心中非常感动的人和事,写出来怎的就感动不了人呢?究其因,当是多方面的:在你已情动于衷,但可能没有很好的写出来,以至没有引起别人的共鸣;也可能是你的情不真,或表述不当、不合情景,以至让人误以为你矫揉造作。比如我们看电影、电视,常常是里面的主人公哭得天昏地暗,荧屏外的观众或是莫名奇妙,或是哈哈大笑。
  我们可从学过的课文中寻找旁证。本学期我们刚学过郁达夫先生的《北平的秋》——
  学生(齐声):《故都的秋》!
  师:对,《故都的秋》,请试比较“故都的秋”与“北平的秋”——
  生1:两者表述的内容相同——“故都”指的就是“北平”。
  生2:“北平的秋”,明确而直白;“故都的秋”明白而深沉。
  师:说具体些。
  生3:“故”同“故乡”的“故”、“故人”的“故”,含有“老的、旧的、从前的”意思,以“故都”来修饰“秋”,含有作者对北平之秋无限眷恋,情深而意切;“北平的秋”,属于客观、平静的叙述,缺少的是浓浓的情。(鼓掌)
  师: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述,所蕴含的情感就大不相同,其感染力也就大不一样。请看片断一:
  这几天课间,教室是越来越吵了,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每天早自习后,晚饭后,还有预备铃时间,教室里那个吵呀,直让人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去。
  说说看,读了本片段,你们有何感觉?
  生1:表述清楚,内中含情,而且还相当的强烈,但感染力却一般。
  生2:原因是概述多,具体描述少。怎么“越来越吵”呀,怎么“震耳欲聋”呀,缺少直观的描述。
  生3:“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去”说明这吵声吵得让人受不了。但是这种感受只他一人有,读者却难以感受到。
  师:好一个“难以感受到”!那么怎样才能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呢?请大家来加加工,描摹描摹——
  (三分钟后,学生完成)
  生1:“呀——”一声尖锐的惨叫以每秒348米的速度钻进我的耳朵。348米每秒?你瞧,他(她)正以8米每秒的速度抓人呢!顺着过道,绕着教室,跑了一圈又一圈。靠,还在加速,10米每秒,12米每秒,14米每秒……噢,天哪,真是太浪费人才了!以他(她)这状态去参加100米短跑,还不把牙买加的那斯厮给拽下来?
  师:声音恐怖,行速惊人。
  生2:“砰!”同学甲一不小心在椅上摔下来——“哈!”,“哈哈哈——”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连串反应,有如回声,又如涟漪迅速在教室蔓延开来:指指点点者有,手舞足蹈者有,津津乐道者有,幸灾乐祸者有……本来很安静的教室一下子变成了闹市中的茶馆,街道中的菜市场,叫声、笑声混合成一部交响曲演奏开来。
  生3:瞧,教室后面的羽毛球大赛开打了——三把椅子作网,教科书当球拍——只见主打的张三高高跃起,抬手一招“如来神掌”,可怜的羽毛球被狠狠地砸到地上;李四一个俯身将球拾起,一个高抛,口中一声“嚯哈!”气贯长虹;高高蹦起的王五拿着课本双手举过头顶,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将球漂亮的反击了回去,随球击打过去的还有一句“你不行”!旁边起哄的几位女士或是击掌爆笑,或是跳起来去抢球……
  师:场面壮观,群声激荡。
  生4:早自习后的教室比散场后的剧院更乱:上面有人起哄,下面有人叫好;个别名嘴总能从班里的大事小事议论到最近学校里的怪现象,那气势真比郭德纲的相声还卖座,身边总能围着一群听众,偶尔发表一两句意见,一旦不合必然会导致一番口角,将更多的人卷入一场口水战;还有一些将教室窄小的过道当成田径赛道的人,一边张牙舞爪地追赶人,嘴里还不忘念念有词,一路还可能解决不少路障(碰倒同学的书)。所有的观众又都是演员,一起导出了这场闹剧。如果当时你趴在桌上,想睡又睡不着,你可能会想起一句伟人的话来:“你们能不能体会到,偌大的北平放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的无奈?”
  生5:晚饭后的教室,有如北京的天桥:这边一场武林大会开场,各路人马展开了拳脚你来我往;那边一伙华山论剑,说地谈天;中部一群不甘示弱,故意抬杠;前边传来的一声声变调的高亢“歌声”直炸得人头皮发麻……突然,一声“豪哥来了!”响彻全室,一切都恢复平静,静得听得见同桌的心跳。
  师:“炸”字触目惊心,静则更加衬托出闹的厉害。
  生6:我昨晚睡眠不足
  一下
  两下
  三下
  ……
  我终于支持不住了,在头点了无数下之后,趴向了桌面,然后,就算你是十台大喇叭也叫不醒我。然而,就在我酣然入梦之际,一阵轰天炸雷从天边滚来,直惊得我跳了起来……(鼓掌)
  师:看似写我实是写声音之大、之闹。
  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何感受?试从情和感染力方面与原文相比较——
  生7:与原片段比较,情感一致——均表现出自己的厌烦、不满。不同的是后文段写得具体,是通过形象来阐释,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片段3的打羽毛球,将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
  师:以形象来感染人。
  生8: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以上文段成功之处在于注重了细节描写。如片段1的惨叫,片段5的一声“豪哥来了”,均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师:以细节来打动人。
  生9:描叙议论相结合,如片段1;正面侧面描写相映衬,像片段6。
  生10:还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片段1的夸张,片段2、3的比喻、排比,片段4的引用,片段5、6的衬托。
  师:以写作技巧来感化人。
  生11:还有一点——我认为自然而不做作最重要。以上片段有个别的就有为写作而写作之嫌。
  师:说得好!自然最美。自然最能动人。对于学子来说,教室是学习的神圣殿堂。虽然课余可以玩,可以耍,但闹过了头,就会让人厌烦。以上几则文段的感情是鲜明的,描叙也能顺乎自然,情感的把握也有分寸——通过客观的描述,让人去体味文中所蕴含着的不满与厌烦,而其中的是与非也就不言而喻了。
  下面,同学们各自选取一个场景进行描叙,看谁的情感最真,最能感动人。
  生1:中秋节的晚上,我陪妈妈上街。时代广场有节目,我们也跑过去凑起了热闹。看着,说着,笑着,我一转头,突然发现妈妈因笑容而挤在眼角的皱纹。那一瞬间,我震撼了——我一天天在长大,妈妈却在一天天衰老!妈妈呀,感谢您这么些年来为了女儿所默默无闻的付出!
  师: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的描写,使得情真而发自肺腑。那“一转头”的“突然发现”来得如此的自然、真切。
  生2:吃饭时,爸还没回来。看着妈妈不时的瞅着门外,我问:“爸给谁送药去了?”“谁知道。他爱给谁送就给谁送。”哦,我明白了,老妈是在与老爸怄气呢!“怎么,你俩吵架了?”“我还懒得跟他吵哩!”“为么事?”妈妈不语。一会儿,妈问我:“带的什么药?”“治脚气的。”“那,该是给三婆带的吧。”“哦。那我去喊他回来吃饭?”“喊什么,就得饿饿他!”“那怎行呢!饿了我爸,你不心疼我还心疼哩!”“那,随便你。”我笑了笑,放下碗筷出了门,飞快向三婆家跑去。
  师: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的恩爱之家——“不时瞅着门外”,心里关心的是男人,然而嘴里却偏要不管他;说着不关她的事,实际什么都清楚。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爱正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合情又合景。
  生3:临走前,外婆像个孩子似的拉住我的手,塞给我一张皱巴巴却折叠得整齐的一百元钱——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如蚯蚓般的青筋突起蜿蜒着,皮肤褶皱得像是粘上去的——我怎能要他老人家的钱呢!我极力推辞,外婆却哭出声来了:“外婆再也没有什么能给你的了,没了外婆,还有谁疼你啊……”我抱住哽咽的外婆,伸手接过那包含着外婆深情的一百元钱,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外婆揩了揩眼泪,笑着叮嘱我不要告诉妈妈……
  师:写得具体,写得逼真——外婆的爱浓缩在那皱巴巴的百元钞票中,表露于那一哭一笑内;我的情爱则通过那“推辞”“抱住”还有那“伸手接过”表露出来。
  生4:难得的十一黄金周,回到家心情竟异样的高兴:听叽叽喳喳的鸟鸣,闻清清淡淡的花香,踩疏疏松松的草坪,触凉凉爽爽的溪水,感受这“世外桃源”的愉悦,我仿佛被关了很久、与外界隔离了很久的小鸟,放飞后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家乡的一切是如此的美好!
  师:叠词的运用,排比的修辞,将一位放飞学子的短暂愉悦和对家乡、对难得自由生活的向往表露无遗。
  生5:第八节课还没下,英语老师已等在了门外。听到晚自习考英语的消息,多么伟大的数学也终于在洋文面前让路。当我们带着蒙娜丽莎的微笑与老师说再见后,读英语声、翻练习本声混合着吆喝声闪亮登场。此时,要是英语老师转身到来,也一定会感动得泪如雨下:“同学们,对不住你们啊!连你们区区WC的时间都给剥夺了,我是历史的罪人哪……”“不,老师,这不能怪您!”我们挽住老师的手,“要考的,要考的,就算我们考倒了,也是要考的……”
  一晚上,就这么迷迷糊糊地“考”过去了。考吧,烤吧,拷吧!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界上谁怕谁,不是我们怕考试,而是考试怕我们……(鼓掌)
  师: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不仅仅写的是我们的生活,还在于情动于衷,发自肺腑,更在于情溢于文——有纪实,有想象,有仿词,有引用,自然就能激起读者、听众的心潮澎湃!有人说,情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没有情的文章,要想感动别人那只能是异想天开;但是一篇有了情的文章,也不一定能感动得了别人。因为要想引得他人的共鸣,就得想方设法通过文字去拨动他人的心弦!以上的例子就是明证!
  
  王能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居湖北通山。

情真则意切
目录

  •  / 方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