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ID: 353522

[ 胡家曙 文选 ]   

解放作文,科学地发展作文观

◇ 胡家曙

  关于作文,关于作文教学,我们探索过很多,思考过很多,但实际效果常常不能令人乐观,甚至屡遭诟病。实践问题虽然最终要在实践层面才能得到解决,但首先要解决的应是观念问题。思考和解决作文问题首先就要探寻科学的作文观,它主要包括:什么是作文?为什么要作文?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不仅决定着我们对作文的认识,也决定着我们怎样教作文。
  我们常常困惑,为什么我们教的越多,学生越不喜欢作文?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作文的理解过于狭隘,对作文赋予了太多的负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针对于此,明确指出“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其实是给缺乏生机和活力的作文教学开出了一剂处方。
  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必须先解放受压迫的作文主体,必须解放重重束缚下的作文本身,必须解放畸形的作文教学方式。
  
  一、解放动机,让作文成为真诚的表达
  
  1.作文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将“作文”解释为:“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为什么要强调“作为练习”呢?这种理解反映了较普遍的潜意识:作为“作文”之“文”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而是依存于“练习”的目的。从更深层次上思考,这里的“练习”说,充分体现了作文的“工具性”特点,因为是“练习”,作文以及作文的人都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工具。为什么不把“作文”定义为“人写作的文”呢?这样,作文的空间不是更广阔吗?
  如果作为动词来理解,作文其实就是写作。“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作文其实包含四个要素:写作者,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为了“表达和交流”的目的,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的表述”。
  2.作文动机。人们为什么要作文,归结起来有三种动机,据此可以把作文分别概括为“应试作文”“生活作文”“性情作文”。“应试作文”强调以应试为目的,同时也以应试训练为手段;“生活作文”是为了在生活中的信息交流,目的主要在于实用性;“性情作文”主要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属于有感而发。换一个角度,人们对作文的感觉大致也有三种状况:①厌恶——对作文的疏离感;②愿意——对作文的亲切感;③追求——对作文的需要感。设身处地比照一下,我们会发现,上述三种动机和三种感觉是多么的对应。不仅如此,不同动机还会最终影响作文的质量。说远一点,看一看流传千古的文章,有哪一篇是科举考场上的应试之作?有哪一篇不是至真至纯的性情之作?说近一点,有心的老师一定会发现,学生写在作文本上的文章一般都不如写在日记本上的文章真诚可爱。为什么这样?“应试作文”毕竟是在被压迫心态下的投机之作,写作者首先想的不是“我要说什么”,而是“他想让我说什么”“他想叫我怎么写”,所以写起来必然端起架子,装腔作势,虚假矫情,伪崇高、伪神圣。而“性情作文”发自内心,源于自身的欲望,洋溢着健康的激情,不仅呈现文章美,而且呈现人格美、人性美。
  我们呼吁把“应试作文”解放为“生活作文”以至“性情作文”,但事实上,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要完全抛弃“应试作文”,只能是理论上的空想主义。既然这样,我们不妨调和一下寻找出路:其一,两条腿走路,既写一些“应试作文”,也写一些“生活作文”和“性情作文”,让沉重枯燥的作文过程伴有一些乐趣和真情;其二,以“性情作文”促“应试作文”,“性情作文”是作文的最高境界,而“应试作文”又是目前学生最为紧迫的任务,那么,以前者促后者,不是两全其美吗?
  3.作文应该是真诚的表达。学生学写作,最后的目的不是应试,而是在人生和社会中能熟练地运用语言交流信息,抒发情感,也就是说,“生活作文”和“性情作文”才是作文训练的归宿。相对来说,“生活作文”更强调一个“真”字,说的话要准确,符合实际;“性情作文”更强调一个“诚”字,心口如一,不虚假,不矫情。真诚的表达不仅仅是作文内容的需要,它还是提高作文积极性和作文效果的需要。叶圣陶先生这样论述:“我们试问自己,最爱说的是哪一类的话?这可以立刻回答,我们爱说必要说的与喜欢说的话。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①张志公先生也指出:“最重要的一点,必须打破‘做’文章的观念,学生的思路才能开展起来……只有学生习惯于如实地、自然地写的时候,他的思路才能打开,才能得到锻炼。”②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是不是在引导学生“巧”说(其实大多是“假”说)上下的工夫太多,而在引导学生“真”说上下的工夫太少?
  
  二、解放标准,让作文成为个性的宣扬
  
  1.不要处处强化标准意识。真诚的写作,不会去想“我要写得怎样”“我会写得怎样”,一有这种想法,就会变成顾虑,就容易瞻前顾后无所适从。就像一个喜欢打球的人,他首先想的是打球本身,至于打赢打不赢,并不是他太在意的事。学生写日记比写作文感到轻松,首先就因为没有条条框框的标准压迫,而没有强迫的写作更容易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真实的生活和自我。
  2.不宜用终极目标衡量过程中的成绩。在作文标准上,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终极目标和整体性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与其他作业相比,作文极少能得100分,也很少不及格,这就极大地削弱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张志公先生说过:“‘一百分’并不意味着尽善尽美了,到头了,只是意味着,写到这个样子,已经符合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高一头的要求。‘不及格’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只是意味着,这样还达不到这个阶段所定尺度的最低的一头的要求。”③张老显然强调的是“这个阶段”的“尺度”。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时,每一次有“这个阶段”的一个具体的小的目标,学生就更容易达到满意的收获,更容易在作文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而且在日积月累中,学生也更容易达到我们在笼统训练中达不到的总体目标。
  作文目标的设计还要体现一定的逻辑序列。我们应该怎样将大的目标分解出一些小的目标,小的目标怎样排序,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工作。对应不同的训练目标,可以灵活采用训练形式,如写片段,写提纲,这样针对性会更强,效率会更高。
  3.不能以作文外围能力目标挤压作文主体能力目标。作文目标包括作文主体能力和作文外围能力两个范畴。作文训练显然应主攻前者。干扰和挤压作文主体能力训练的常常是两个外围能力目标:一是审题,一是创新。审题能力其实是一种阅读能力,把一种阅读能力当做鉴定写作能力的前提,当审题出现错误,作文得分就大打折扣,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就像百米赛跑,你不明确地告诉运动员目标在哪里,让其边跑步边找目标,这样赛出来的结果能反映运动员的跑步能力吗?再者,作文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实践,生活中哪里有传达信息、抒发情感之前却要先来一番审题的事情呢?从这个意义上看,许多高考作文精心设计的内涵复杂的题目是一种多么严重的误导!反对过分强调创新能力,似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应该说,创新性是作文的重要特点,创新不仅是无错的,而且是极其宝贵的,但作文训练时过分追求创新则会伴生不少弊端:其一,生活中更多的现象和情思并不都是新的,过分追求创新必然人为地增加了写作的困难。不要忘记,平平淡淡才是真啊;其二,过分强调创新容易滋生假思想、伪情感,养成不负责任的写作态度;其三,在搜肠刮肚地搜掠新想法新样式的时候,必然挤压了思想编辑和语言表达的精力;其四,我们对作文创新常常是一种误解,我们要提倡的创新更多的应该是表达的个性和个性的表达。
  4.好作文的标准应是个性化的求真求善求美。单纯地讲个性化或真善美,都不难理解,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少人却有困惑。“新课标”提倡“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目的就在于引导两者的融合。关于求真和个性创新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认为,人间的思想、情感绝不会全然一致,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我们看学生写作之所以雷同,恰恰是他们丢开了自己,不敢自信地展示属于自己的特别之处,陷入了别人曾经称赞的范例或提倡的框框里。可见,作文创新,最好的途径就是从解放个性做起。
  
  三、解放过程,让作文成为自主的探究
  
  1.作文不是一门课,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仅把作文当做一道考题,太过功利和狭隘;仅仅把作文当做一门课程,太过死板和枯燥。余秋雨说:“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巴金说:“写作改造我的生命、我的环境、我的精神世界。”这些观点是站在高处对作文本质的透视。从训练过程来看,作文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加拿大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写作过程,或者说一篇优美流畅的作品诞生的过程,包含了一系列步骤和艰辛工作。”④
  2.作文训练过程存在着两个“3+1”。其一是作文形成环节:学生的吸收、思考、表达+教师的激励;其二是能力提高周期:学生的读、写、改+教师的评议。我们先论学生的“3”。
  在作文形成环节方面,大家似乎更关注的是最末端的表达,而忽视了前端的吸收和思考。叶圣陶先生对此提醒过我们:“我们论到作文,就必须连带地论到原料的问题,思想构成的径路,情感凝集的训练,都是要讨究的……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⑤强调吸收,就要有吸收过程的主动性,它包括主动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主动对思想哲理的积累,主动对典范作品的借鉴。强调思考,就要强调思考的方法和经验,我们不仅要积累自己的思考经验,还要学会运用哲学方法,探究优秀作品背后的思维技巧。
  在能力提高周期上,我们可以把学生每一次训练当成一个能力成长的周期,要在总体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途径不外两种,一是提高每一次训练的成效,二是增加训练的次数。但尴尬的是,我们心里都清楚,学生的作文能力似乎并没有和训练次数成正比,你敢说,写了十次作文的学生肯定比写了五次的学生作文能力强吗?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就是因为我们的许多训练是低效甚至无用的。提高每次训练的成效要关注每一个环节,读要读出收获读出启发,写要有具体目标,改要真有触动举一反三。三个环节中,读要强调内化,写更强调自主,改则要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
  3.教师的作用,是把“3”还给学生,把“1”做得更好。在整个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最大作用应是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的训练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前面说的激励和评议。激励和评议的重点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于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东西,比如怎么写,怎么改,要放权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作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针对作文评价,针对学生写作态度和方法评价,还要针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行反思评价。其实,我们教师常常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举过一个例子,他的一个学生在写《春天的大自然》时,写道:“应当赶快走开了,可我还站在那里,无法使我的眼睛离开对大自然的欣赏。”“离开”和“欣赏”都是动词,不能组成动宾结构,要不要纠正这个语法错误呢?赞科夫认为不要,因为作者是在努力寻找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一点正是最可宝贵的,有了这种探求的积极性,这位作者以后就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更为美妙的语句。这个典型例子启发我们,我们梦寐以求的学生个性,有时候可能就是以我们认为错误的方式出现的。
  
  ①②③⑤全国中语会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第66-67页、第166-167页、第166页、第64页。
  ④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第480页。
  (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 238000)

解放作文,科学地发展作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