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ID: 353516

[ 俞万所 文选 ]   

一堂好课的阅读历程

◇ 俞万所

  我以“一堂好课”为观察对象、实验对象,思考了多年,但真正让我难忘的一堂好课是从一本杂志上“抄”下来的别人的课。这本杂志就是《中学语文教学》,这个“别人”就是北京的宁鸿彬老师,“课”就是他1995年12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实录。十多年来,这节由两个著名的问题生成出来的教学情境,一直活跃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成为思考教学的一面镜子。
  十多年前我在学校图书室读《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当我读到宁鸿彬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时,一下子被宁老师那种新颖的设计与自然独到的教学艺术所震撼。生动活泼的《皇帝的新装》,犹如一股春风吹拂在我面前。
  当年,宁鸿彬老师的教学实录吸引我的,首先是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读书时的那份自然,那份朴素:
  师:打开书!(板书:皇帝的新装)《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作者安徒生。下面默读“提示”第一段,读后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介绍作者这部分内容,应该抓住几个要点?
  生(1):我认为应该抓住5点:名,安徒生;时,19世纪;地,丹麦;评,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师:下面我们读课文。
  读到宁老师这样朴实的教学开场,我着实眼前一亮。语文教学,最朴素的使命不就是引导学生读书么?不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几个要点”来读么?宁鸿彬老师在课堂伊始就暗示了学生将要做的“一件大事”——“我们读课文”中所要注意的事项了。
  宁鸿彬老师的这节好课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他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了两个著名的问题。
  一个是学生第一遍读书之前:
  师: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省略号什么意思?
  生(齐):要填出形容皇帝的词语。
  师:对!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所以在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思考。下面按座次朗读课文。
  当学生围绕“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宁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这就是这节课上宁鸿彬老师设计的两个著名的问题。当时,“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这句妙题一下子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是一种教学创新,通过加副标题的形式,直奔人物形象的领会,新!而“你怎么认为就怎么填”“边读边思考”则是给学生自主,给学生空间,给学生目标,给学生方法,尊重并引导着读,自主而创意地读。这就是大师的风范。当我读到“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时,我拍案叫绝!“研究一下”而不是“分析一下”,“谁能”而不是“请你”“我们来”,用语高妙,意蕴丰富。整个教学过程,由放到收,舒展自如,妙!读到此时,我也隐约推测到,这节课就将在这两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引导下完成。这节课的精彩之处一定来自这两个简单而著名的设问。读完实录,证实了我的推测,我醍醐灌顶:“这才是真正于我有益的一堂好课!”
   一节课仅仅用两个问题,便“领起”了整个课堂,便生出万般精彩,真让人佩服!——这,才真正是在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读书;这,才真正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己的“劳动”很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大突出;这,才真正是由浅入深、由放到收的课,思路清清楚楚的课;这,才真正是一堂扎扎实实的训练语言的课,训练思维的课。
  “功夫在课外!”
  次年,我参加全市公开课评比。为了评比公平,共同的课题是《向沙漠进军》。我的课是下午最后一节,临上课前五分钟,我才知道是在初二(15)班。班主任老师对我说:“你抽到的这个班,是我们全校最差的班级;而且,我们昨天校运动会才结束,上一节又是体育课,学生很累……”
  其实,我心中已有一堂好课的风景在,又担心什么教得好不好呢?上得好,说明宁老师的课的设计适合我;上得不好,说明我没有读好宁老师的课。
  我还记得这节课的情形: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想和大家一同读《向沙漠进军》(同时板书),这个题目怎么读呢?请你读——
  师:(追问)如果强调“沙漠”,应该如何读?如果强调“进军”呢?如果心灰意冷地读呢?如果心惊胆战地读呢?如果信心百倍、心花怒放地读呢?
  师:请大家分别试一试。你们想怎么读?
  师:从题目上,你读出了哪些疑问?
  生:我读出了——沙漠在哪里,为什么会形成沙漠,沙漠里有什么。
  生:我读出了——谁在向沙漠进军,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生:我读出了——怎样向沙漠进军,战斗结果如何。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几位同学提出的疑问,就来读一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以及进军的结果如何”……
  “一堂好课!”课刚刚结束,评课的老师当我的面直言不讳。后来,在一等奖的获奖感言里,我说:“一堂好课,功夫在课外。”其实,我要说的是,这节课获奖,主要原因是我在课堂教学之外“抄”了宁鸿彬老师的教学艺术,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思想是“抄袭”了宁鸿彬老师的,我只是“旧瓶装新酒”而已。
  此后,我更加重视对宁鸿彬老师这节课的思考与研究了。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与思考,我发觉:这节由两个著名问题生成的好课,又隐藏着众多教学秘密。
  1.回答了一个论争
  当我思考语文教学如何充满活力的时候,一场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拉开了序幕。当时,众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单调机械的工具性训练弱化,文本中活生生的形象和优美、深刻的意境被各种试题过滤掉,教学变成了像高考命题那样,要求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归纳为几句抽象的评价语,“填写在横线上”,还“不得超过18个字”……语文教学变成了与横线、线段、括号等相伴的枯燥乏味的字母数字练习。
  “人文性”来势汹汹,“工具性”岌岌可危,淡化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训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语文教学似乎要把“工具性”完全抛弃……
  2002年,我再次细读宁鸿彬老师的《皇帝的新装》。我发现,宁老师由两个著名问题生成的课里实际上形成了三重尊重:尊重学生的阅读认知的差异性,尊重文本自身意蕴的存在性,尊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宁老师的课上,也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比如,他要求学生“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相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他的“工具性”训练也占有很大空间。但整节课下来,对皇帝性格的人文解读及对故事情节的概括理解,相辅相成,两者非常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这种有机融合正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主体认知充分理解、高度尊重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文本形象高度尊重的基础上的。宁鸿彬老师在教学的“双重尊重”的基础上,走向了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实现了第三重尊重。这是开创性的。
  2.两个经典的范例
  当新课程教学中诸如文本价值的尊重和运用、课堂话语权的把握与调控、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碰撞、探究的真实与虚假、互动的无效与功利等等问题不断出现的时候,我再次阅读了宁鸿彬老师的教学实录,发现宁老师的课堂里面有两个经典的范例——探究与互动。
  探究性阅读是新课程背景下,最能引发创新阅读火花、最能生成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有了它,一堂好课的亮点往往容易形成。结合新课程学习,我觉得宁鸿彬老师的这节课就是经典的“探究性阅读”,而他在尊重学生个性理解与互动协作上,又最是成功。也就是说,宁鸿彬老师的《皇帝的新装》,依然是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范例,是课堂互动学习的范例。
  细读宁鸿彬老师的《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我觉得,这两个范例就是围绕那“两个著名问题”阅读探究而形成的。我以为,这两个经典的探究片段,孕育了积极互动的氛围,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学习情怀。从实录看,学生围绕两个著名的设问经历了一番探究性阅读,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探究结论”,结论鲜明,持论有据,阅读探究的个性得到了张扬,阅读的积极性得到了强化。我们来看围绕“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展示的探究结果:
  生(1):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2):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2):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2):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3):臭美。(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生(3):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
  生(3)(沉默)
  生(4):这叫虚荣。
  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
  生(5):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
  (师点头表示肯定)
  生(6):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6):(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那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从这个片段,我们看到,学生们对探究热情洋溢,见解纷呈。如果细细读,我们会发现,前六位同学中有几位的探究结果“遇到了不少麻烦”。比如第二位同学,他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爱美”,显然是用词不当,没有注意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这时,宁鸿彬老师适时地追问:“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最后,他让学生“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这里就是新课程强调的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尊重,就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文的热情与关怀。
  其次,宁鸿彬老师的这节课还是互动学习的范例。前几个同学在探究“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中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我们发现,后来的四位同学对探究结果的表述非常准确,非常严密,实现了理想境界的阅读探究。原因之一是宁鸿彬老师对前几位同学的探究作了有效的修正,促进了学生有效阅读探究的修正。在“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提问中,也同样有这样的积极修正。
  在宁鸿彬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发现,他是积极引导学生探究阅读,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阅读意见的。学生的结论允许不同,但有一点他是始终遵循的,这就是经典文本“质的规定性”——文本自身存在的价值取向,文本自身存在的阅读价值与教学价值。只有这样,教材意蕴的经典性,教材理解的规定性,教师的权威性、首席性,才能得到尊重,学生的“探究互动”才有效,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宁鸿彬老师的这节课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的典范、互动的典范。
  新课程背景下,宁鸿彬老师的这节著名的课依然闪耀着迷人的思想光芒。
  一江春水,一片春光。
  一堂由两个著名问题生成的好课,伴随着我十二年!每每遇到重大教学活动,每每接到教学设计类事务,每每受请对别人的教学设计“说三道四”时,我总是想到这节课,这节扎根我心底的好课。
  (江苏省仪征市教育局教研室 211400)

一堂好课的阅读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