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ID: 353531

  

《祭十二郎文》拓展教学设计

◇ 林 隽

  【设计思想】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以下简称《祭》文)当推为佼佼者,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名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但是,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领会与体悟其情真意挚、凄楚动人的思想内容与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并非易事。为此,笔者采取“比较鉴赏”的方法,在教学中作如下拓展设计,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探究中国古典诗文以“梦”写悲的不同,提高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
  2.通过讨论,理解本文与一般祭文在体式、内容上的异同,了解文章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特点,领悟多种表达方式在表情达意上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3.通过配乐诵读、观看音像资料,体味祭文悲伤凄婉的感情色彩,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
  【拓展设计一】 探究:“梦”的写法
  一、配乐诵读文本:“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二、PPT幻灯片展示下面两首唐诗: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三、思考:本文与白、元两诗都写了“梦”,但在写法上不尽相同,试作简要对比探究。
  四、分小组讨论、探究。
  五、全班交流,请同学自由发言。
  六、总结
  [明确]白居易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从对方着墨,问他到底为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三更梦见君”。这种“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既显得构思精巧,又把双方的情感交融起来,大大增强了诗的韵味。元稹则一反其意,说“因病魂颠倒”的自己近来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就没梦见白居易,用不能入梦极写自己思念好友的凄苦心境,翻出了“梦”的新意,所表达的内容更为深广,感情更为含蓄。《祭》文“梦”的写法与元诗基本相同,通过连梦中也无法与十二郎魂灵相会的痛苦之语,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侄儿的沉痛悼念和无比愧疚之情,只不过元白朋友之间尚有可见之日,而韩愈叔侄却“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离死别,永无再会之期了。这怎不令人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呢?
  【拓展设计二】讨论:与《吊公瑾文》之异同
  一、观看《卧龙吊孝》(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46集)诸葛亮哭祭周瑜视频片段。
  二、PPT幻灯片展示《吊公瑾文》全文(以下简称《吊》文):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
  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
  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
  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三、有感情地诵读《吊》全文,思考:《祭》文与本文在思想内容、写法和语言上有什么异同?
  四、分小组讨论、交流。
  五、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发表看法。
  六、总结
  [明确]
  1.在思想内容上,《吊》文主要铺排了周瑜一生重要的丰功伟业和嘉言懿行(从其“幼学”与孙策结交,到“弱冠”辅主“割据江南”“远镇巴丘”,再到“谏阻纳质”促成孙刘联盟,群英会上“挥洒自如”,直至定计破曹火烧赤壁),同时还刻画了其“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回顾了“仗义疏财”“佳配小乔”等往事,赞颂了其“忠义之心,英灵之气”,表达了对周瑜不幸早逝的悲痛欲绝、无限惋惜与痛失知音、好友的无比沉痛之情。然而联系小说“联吴抗曹”这一特殊的政治背景,此番哭祭难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祭》文则一反传统祭文的写法,以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为主,从突闻十二郎去世的噩耗入笔,娓娓道出身世的不幸(“惟兄嫂是依”)、家世的凄凉(“两世一身,形单影只”),接着转入对三会三别、聚少离多往事的回忆,感慨自己未老先衰,之后揣测侄儿的病因、去世的日期,进而安排十二郎的后事、家务等,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至亲骨肉之死的万分意外、疑惑、痛苦、愧疚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真可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古文观止》)。
  2.在写法上,两文都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炉,且都以第二人称直抒胸臆。但在叙述、描写方面,《吊》文主要运用了铺排的手法,连用七个“吊”字领起的句式,粗笔勾勒、概括了周瑜短暂而不寻常的一生,虽言简意赅但难免流于夸饰。《祭》文则十分注重细节刻画,如对“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的情状、“汝去年书云”的无奈和“吾”回信宽慰的关切等等都写得十分细致入微,宛在眼前。至于议论、抒情,《吊》文主要流于“呜呼”“痛哉”“怆然”“哀泣”“吊”“哭”之类的空洞表达,《祭》文则除了直接倾泻实实在在的情感和感慨之外,还寓情于事,在不加修饰、渲染的叙事、描写中融合着作者奔流起伏的怀念、感激、悔恨、哀愤、自咎以及祈望等多重复杂的心情,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然悲哭不已。而且全文用了四十个“汝”字,相较于《吊》文的“君”字而言,更让人感到好像同死者家常对话一般,读来更为亲切感人。
  3.在语言上,两文都采用了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但《吊》文沿袭了传统祭文的体式,以韵文抒写,四言骈俪,整饬华美,显得大气磅礴。《祭》文则整散结合,句式或长或短,或口语或雅句,语调或急促或迂缓,或高亢或低回,真正做到了情至笔随,在平实、质朴与自然中见情思的绵密、深沉和婉转。它以散句为主,长短不拘,间以反复、呼告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与通篇整句的《吊》文相比,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且,文章多处连用“而”“邪”“于”“也”“矣”等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加重语气,强化情感,使这篇散体祭文更富有情韵,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
  七、PPT幻灯片展示两文异同一览表及相关评论。
  1.《吊公瑾文》与《祭十二郎文》异同一览表
  
  2.古人评点《祭》文
  (1)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2)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南宋·赵与峕《宾退录》卷九)
  (3)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清·刘大櫆《论文偶尔记》)
  八、师生配乐诵读《祭十二郎文》全文,再次体味其思想内容与语言艺术之妙。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 351111)

《祭十二郎文》拓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