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期《〈胡同文化〉教学实录》中,牟老师认为,“读懂课文”就是使学生知道课文说了什么,是什么意思。而对于“课文说了什么”执教者又不太确定它的范畴,只是以举例的方式大概地解释了一下。
我认为“读懂课文”不是简单地了解了文章的表层意思,而应该是从“构成课文的要素”这一角度入手,解读课文,理解课文。说到课文构成的要素,自然与文章体裁是分不开的。下面以《胡同文化》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散文的构成要素:情、知、文。赵丽宏是这样解释的:情,就是真情,这是散文的灵魂,没有真情,便无以为文;知,应是智慧和知识,是作者对事物独立独到的见解;文,是文采,文体,是作者有个性的表述方式。《胡同文化》是一篇散文,我们要读懂它,就应该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去分析理解。情:《胡同文化》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感伤与无奈;知:对于“胡同文化”的现象,作者有怎样的见解——新旧的更替乃是正常的规律;文: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述方式将“情”“知”两个要素传达给我们的,这一点就是本文的亮点——语言。
通过执教者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理解“情”这一要素不难,通读课文就很容易把握到;对于“知”这一要素,理解起来则有一定的难度。不过最后通过师生的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文章的亮点——语言,这一节课却是只字未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者所理解的“课文说了什么”就是指散文的“情”和“知”两个要素。执教者也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但是要想读懂这篇课文,决不能停留于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这篇文章与众不同之处——语言。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这篇文章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通篇没有通常散文的词藻堆砌,也没有华丽语言的渲染,而是使用口语,如话家常。此文看似平平淡淡,其实平淡之中自有高格。正如评论家刘锡庆所说:“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平淡质朴的语言显示出汪曾祺语言的功底,“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对这篇文章如果不能挖掘语言,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那么我们对文章的深层意蕴也就无从把握。把握不了文章的精髓,课堂的效益也就大打折扣了。
孙犁的散文《老家》,比较简短,字里行间流露着“怀念故乡”之“情”。它所体现出来的“知”与《胡同文化》大致相同——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可是《老家》的教学不能等同《胡同文化》的教学,因为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文”这一要素。
以此观之,“读懂课文”与“课文说了什么”怎能混为一谈?
(浙江省平湖中学 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