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ID: 353526

[ 曹玉兰 文选 ]   

《论语》选读的教学思考

◇ 曹玉兰

  高中语文选修课“文化论著选读”模块,我们选用了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教材。在教完《论语》选读部分之后,深感教材编写说明所确定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文言、文章和文化是正确的:文言,理解和积累古代汉语知识以读懂文章;文章,分析和鉴赏章法技巧;文化,评析和传承文化传统以提升思想高度。笔者执教的是普通中学的普通班,针对这样的学生,怎么教好这门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课型三类——诵读、精讲、探究交流
  
  (一)感受典雅,自主诵读课。《论语》“简而能赅,浅而能深,态度雍容,辞义典雅”(引自《先秦诸子选读·概说》),抓好诵读是最为朴素而有效的学习方法。《论语》选读教学的自主诵读课通常开在精讲探究之前,做法是在这门课准备开设之初,就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来展开充分的诵读,或者把选文都背下来。这使学生大大熟悉了要学的内容,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精讲探究之后,还要安排诵读课,这是在对《论语》有了一定程度解读的基础上,用诵读的方式进一步品味、体悟,让学习升华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
  诵读方式有朗读、品读、悟读、赏读等,可以根据选文特点来采用。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式。《论语》是语录体,选文中人物对话语气丰富: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对孔子的奚落,孔子弟子对老师的敬仰,孔子对弟子伯牛、颜渊的深爱等,读出这些语气,人物形象就会从文本中鲜活起来。还可用古乐来营造古雅氛围,使朗诵更富情趣。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古筝曲中诵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选文,典雅之美就可在诵读中生发,进而濡染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对文化经典的热爱。品读,则是对选文反复朗读或是对选文中的某些句子反复朗读、推敲,进而品味出其中的内涵与情趣。如孔子的师徒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品读,在体悟角色的过程中感受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及其特别的教育方法。总之,琅琅读书声,幽幽古雅韵,《论语》其言其意的魅力,就在诵读声中悄然飘落在学生的唇齿间。
  其实,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名著导读”就有《论语》导读,在高一就可以让学生诵读起《论语》来。因为《论语》本身就是格言式的,其中许多语言是沿用至今的脍炙人口的成语,记住这些将会终生受益;而且学生深入诵读,是后续学习的必要铺垫。
  (二)教师精讲,点拨求思课。诸子作品教学有一大难题,那就是有限的课时与学习内容过于丰厚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可选择:
  1.学生自己不能驾驭的文言知识,如文本中的实词古今异义、使动、意动等现象,虚词的特殊用法等。《论语》是训练学生阅读古文能力的好教材。教师的精讲不是逐句逐字解析,而是要对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收集、归类整合,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拨讲解,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帮助学生将裹在诸子文章外层的坚硬的壳剥去。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其中的实词“归”是现代汉语无法解释的,这里是“称许、赞许”的意思。再如,《为政篇》中“人而无信”中的“而”作“如果”解,也是学生以前未见过的。对此,教师要精讲。
  ②选定某个文化主题,以课文选文为材料,精讲该主题的文化意义。如孔子的思想核心“仁”,教材选用了九则选文,教师要精讲。第一,“仁”的内涵。第二,九则选文从不同的情境来阐述“仁”。“颜渊问仁”,孔子的表述重在“礼”,以“礼”作为外在的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进而达到人的内在的崇高境界——“仁”。英雄与圣人的区别就在于:英雄征服别人,圣人征服自己。孔子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就是用外在的“礼”来征服人的内在欲望进而实现“仁”。“仲弓问仁”,孔子侧重于对他人与对自己的关系来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即是。“樊迟问仁”,孔子从具体的行为方式上来表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另两则是子贡与孔子的交流,孔子从一个要“终身行之”的角度表明,人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仁”。此处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恕”,何谓“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自己为参照标准来对待他人,这就是“恕”。其实也就是仁的境界。接着孔子表明“仁”是能够实现的人生理想且要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做到死而后已。仁与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孔子选择的是杀身成仁。最后从反面,即“不仁者”的角度来阐明追求“仁”的意义。第三,“仁”这一人生境界超越了人的自然境界而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立下了一个纯粹和崇高的道德标杆,孔子为在天下实现“仁”弘扬“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担当行动,在给我们的民族精神家园里创造了一笔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以切实的行动向后人诠释了人生最高境界的精神线路。今天寻得这一民族精神文化之源,我们就不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
  ③精讲各则选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语》选读是以孔子思想内涵为专题来编选文的,各选文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如关于“仁”的九则选文,从《论语》二十篇中选出来,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仁”的内涵及孔子终生为之苦苦追求的状况。如果不综合起来理解就不能真正领会“仁”的内涵,会使学生在“仁”既是“恕”又是“克己复礼”,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迷惑,更感受不到孔子的精神形象。将九则选文联系起来才能明白“仁”与“礼”的关系,“仁”的心理方式、行为实践方式以及孔子的追求方式。在此基础上才能较为全面地理解“仁”,进而传承与弘扬“仁”。
  ④选择一些易被误读的选文精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易被误读为学习之后要经常复习,此处的“学”与“习”要精讲。《论语》中的“学”,指的是“学问”,但不是满腹经纶的书本知识,而是指人格修炼、道德完善、做人道理;“习”不是时下所谓对书本知识的温习,而是实践、践行的意思。因此这则应解读为:当一个人明白了某种做人的道理,然后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让切实的行动来成就高尚的道德,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谓对教育始祖孔子思想的正读。
  (三)探究交流,拓展延伸课。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专题研究,以个体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然后以文章形式将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如给学生这样一个研究专题:《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认可别人评价他为“丧家之狗”,当代有位学者出了一本书,也称孔子为“丧家之狗”,请同学们从《论语》选读中解读这个“丧家之狗”的内涵,以文章交流研究成果。
  探究与交流课重在让学生在自主诵读、教师精讲之后,或由教师给定研究专题,或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发研究专题。在合作探究中将学习向前拓展,凸显学习主体对文化论著的求思与理解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来读解《论语》,而不只是对老师精讲内容的照单全收。
  可以说,自主诵读是教师精讲的前提,探究与交流又是前两种课型学习后的深化。三种课型,自主诵读要贯串阅读的全过程,教师精讲对普通校这样层次的学生要占用一半的时间,探究交流则相机而动,一般用二到三个课时。探究过程留在课外,课堂重在交流与必要的点拨。还可用一课时进行练习。
  
  二、过程三步——温度、深度、高度
  
  高中生学习《论语》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笔者所想获得的教学效果是分三步构建起学生心中传统文化的三“度”空间。
  走近孔子,感受温度。这门课学习的落脚点在人的立身处世、人的生存发展,是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而不是把他的思想教条化。所以学习《论语》,就要让学生感受常人孔子,了解他的生平,感受他遭受的苦与乐、他的性格与他的人生态度,不能只在脑中输入一些诸如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等空洞的名词。要引领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孔子恰如一个在自己身边的智慧老人,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却又大大超出常人:他在苦难面前拥有一腔救世情怀,探求着从伦理的角度构建“礼”,从道德的角度构建“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救世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不仅要感受到其人可敬,更要感受到其人可亲,读其文,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读懂文本,体悟深度。这是学习《论语》的最难处,不仅要读懂文言字词,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字词背后的思想与文化。如《学而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对话中子贡问老师:一个人贫穷但不讨好权贵,富裕了而不骄横,这人怎么样?孔子说这种人比不上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人境界高。子贡有所感悟,引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比喻。孔子十分高兴地说:“赐啊,可以和你探讨《诗》了!因为告诉你过去你就联系到将来了。”这里孔子为什么对子贡引用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悟这么高兴?这诗句也是我们今天的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但他们大多不关注其原意,更不一定能读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引领学生深入地研读,梳理所读选文便可发现:子贡所说的那种人要上升到孔子所说的境界,还需要修炼,就像象牙、骨头、玉石经过精细加工才能更完美一样。《论语》中阐述的学习就是追求达到“成人”(完美无缺的人)的境界,学习过程便是修炼自己的过程。如何修炼?要“吾日三省乎己”,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于律,宽以待人);尤其是对自己的过错,要“过则勿惮改”,“不贰过”,君子与小人对过错的不同在于君子能改,“小人之过也必文”。人经过这样的自我修炼,也就是“切磋”“琢磨”过程,才能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修己,是孔子所追求的第一境界。孔子追求的更高境界是在天下实现“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于是,孔子担当起教人的重任,“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可见,只有正确地读懂文本,才能体悟到文本中的思想深度。
  融入自我,获取高度。学生读诸子作品,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寻根。不只是让学生体认文化传统,更要让他们传承与弘扬。所以当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孔子对话之后,还需要与自我对话。如上文所引的对“如切如磋”的学习,当我们深入研读文本之后,不仅感受到了孔子追求的人格境界,而且还要转身自问:我能这样“切磋”“琢磨”自己吗?我能“不贰过”吗?我做不到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做不到?如何才能改变?在这样的追问中,再到文本中探求,最后从先贤那里获得了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启迪,从先贤那里获得了自我成长的智慧。程子反复告诫后来的读书人:“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力避免这种“读了”却“便是不曾读”的状况。这是这门课的最高追求。
  (安徽省巢湖市无为二中 238300)

《论语》选读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