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该文选自南宋周密的笔记小说《武林旧事·卷三》,反映了南宋时每年八月十八日前后,钱塘潮到来时,杭州人弄潮观潮的旧俗,文意较为浅显,不难理解。但是文中“手持十幅大彩旗”一句,教材既没有给出必要的注释,也没有相关的译文,编者似乎认为这样做没有必要。可恰恰因为编者的疏漏,导致读者在阅读该句时,会出现文意理解上的混乱。
“手持十幅大彩旗”一句,可以译成“(吴儿每人)手里拿着十面大彩旗”吗?句中的“幅”字是否和现代汉语“一幅地图、一幅画卷”中的“幅”用法相同,作量词用呢?为此,必须弄清两个问题:1.手持十幅大彩旗的是一个人还是许多人;2.宋朝时,军队的旗帜有多大,旗杆有多粗。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手持十幅大彩旗”的主语是一个人还是许多人。如果是许多人,那么,其中一些人每人手里拿着一杆大彩旗,数量一共正好是十幅,这样去理解,是切合题意的。可是从文中“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批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句来看,很显然,这里的“皆”是指“(数百人中每个人)都”,强调的是个体,而非整体“数百吴儿”。也就是说,几百个吴儿每人“手持十幅大彩旗”。因此,“手持十幅大彩旗”的主语是每个人。又因为这是宋朝水军的军事演习,但带有表演的性质。数百吴儿每人“手持十幅大彩旗”,踏浪而行,场面甚是壮观,所以能引来众人的喝彩,成为当时杭州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因此,不仅周密,当时南宋其他文人对此也有记载。如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四·观潮》中也有此类场景的描述:“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又《武林旧事·卷七》载:“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上诣德寿宫恭请两殿往浙江亭观潮……市井弄水人,如僧儿留住等凡百余人,皆手持十幅彩旗,踏浪争雄……”从以上记载也可以看出,“手持十幅大彩旗”的是每个人,而不是许多人。
其次,必须弄清宋时军队的彩旗尺寸有多大、旗杆有多粗。据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志一百三·舆服二》记载:“宋凡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龙、虎各一,旌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旗以红缯九幅,上设耀篦、铁钻、髹杠、绯纛。旌用涂金铜螭头,髹杠,绸以红缯,画白虎,顶设髹木盘,周用涂金饰。节亦用髹杠,饰以金涂铜叶,上设髹圆盘三层,以红绿装钉为旄,并绸以紫绫複囊,又加碧油绢袋。麾枪设髹木盘,绸以紫缯複囊,又加碧油绢袋。豹尾,制以赤黄布,画豹文,并髹杠。”要从文中“旗以红缯九幅”这句话弄清宋朝节度使门旗有多大,必须先弄明白“九幅”是什么意思。再看《中华大字典》里“幅”的义项有三个:?譹?訛布帛的宽度。古制一幅为二尺二寸。《说文·巾部》:“幅,布帛广也。”《汉书·食货志下》:“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譺?訛指布帛或纸张。《晋书·四夷传·倭人》:“其男子衣以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缀。”?譻?訛量词。韩愈《桃源图》:“流水盤廻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很明显,“旗以红缯九幅“中的”幅“应指第一个义项,即布帛广二尺二寸为一幅(按:“广”及“宽”)。那么,“旗以红缯九幅”,即门旗宽一丈九尺八寸,应该是一面很大的旗子了。另据《开宝通礼义纂》曰:“伏请制大麾一:注麾于竿首,则法夏后氏之制;其色正黄,则用汉制;以十二幅为旗,则取唐制;以一旒为之,则取今龙墀旗之制。”文中“以十二幅为旗”,可知是更大的旗子。
另外,“幅”在古代文献里作为布帛长度单位用的例子很多。如《二十六史·南史》的一条记录:“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梁天监)二年,卒于家,年八十五。以杨王孙、皇甫谧深达生死而终礼矫俗,乃自为终制,遗令:‘气绝剔被,取三幅布以覆尸。及殓,仍移布于尸下,以为殓服。’”麟士为改变旧俗,仅用宽“三幅”的窄布裹尸兼作殓服。又如《二十六史·梁书》里记录的一则小故事:“之横,字如岳。之高第十三弟也。少好宾游,重气侠,不事产业。之高以其纵诞,乃以狭被蔬食以激厉之。志横叹曰:‘大丈夫富贵,比作百幅被。’”之横因盖“狭被”很难受,发誓富贵后一定要作一床“百幅”宽的大被好好享受一下。
再看旗杆,上文所引《宋史》中“杠”,即“旗杆”;“髹”本义为“赤黑色的漆”,后又引申为“以漆漆物”,“髹杠”,即用漆漆过的旗杆。旗杆究竟有多大,还必须用漆漆呢?据《隋书·卷十·志第五》:“旌杠,皇帝六刃,诸侯五刃,大夫四刃,士三刃。”《汉语大字典》中“刃”第六条:通“仞”。古代长度单位。又《辞海》对“仞”的第一条解释是:古代长度单位。据陶方琦《说文仞字八尺考》谓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为五尺六寸。可见隋朝诸侯所用的军旗旗杆达“五仞”,按上面的标准推算,最短也有二丈八尺,也够长的了。又据《元史·卷七九·志第二九·舆服二》:“凡立仗诸旗,各火焰脚三条,色与质同,长一丈五尺。杠长二丈一尺。”由宋朝前后关于旗杆的长度记载可以推测出,宋代地方节度使所用的旗杆长度也应该不短于二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观潮》中持旗者是每个人,而不是许多人。我们也知道,古代军队的旗帜及旗杆的大小都是有一定规定的,旗子很大,旗杆也很粗。因此,将“手持十幅大彩旗”翻译成“(吴儿每人)手里拿着十杆大彩旗”很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即使手再大,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时手拿十杆旗杆有二丈多长、旗子宽度也达二丈多宽的大彩旗,甚至连每只手拿五杆这样的大彩旗,两只手一共拿十杆也做不到。
所以,我认为,“手持十幅大彩旗”的正确译文应该是:(吴儿)每人手里拿着一杆近二丈二尺宽的大彩旗。句中“幅”是长度单位,即“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而不是量词。正因为旗子广度有“十幅”,所以才称之为“大”彩旗。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