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ID: 353544

[ 谢慧英 文选 ]   

回望语文教育百年沧桑

◇ 谢慧英

  捧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以下简称《回望》),久已失落的某些东西在心里慢慢地复活了。这是一本亲切的书,它让我觉得温暖。本书作者以开阔的视界游走于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他的娓娓叙谈中,历史的迷雾渐渐消散,几位大师的面影逐渐清晰起来,约略窥见了一个世纪以来语文教育史的沧桑变幻。
  
  新见迭出 启人深思
  
  《回望》总能从细微隐约的历史隙缝中掘探出精警不凡的见地。在探讨半个多世纪以来语文教育史的“主笔”——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地位、意义这一“老”问题时,作者不屑于泛泛的空论,而是如数家珍,先从叶老的气质形貌、人生历程娓娓道来,继而将叶老教育生涯的推移及教育观念的传承融进了史的脉络之中。微观的细节呈现与宏观的大笔勾勒交错融会,让我们从历史的纵深处看清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作为一个“眼睛向下的平民教育家”丰富立体的多个侧面,而伴随着对他数十年执迷于语文教育的人生历程的观照,我们也从一部个人的“历史”中摸清了近一个世纪语文教育的线索和枝蔓。对几乎被今天的语文界遗忘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另一位奠基者——黎锦熙先生的探访,充分显示了作者敏锐的学术眼光,为人们开启了一方新的风景,亦大大拓宽了学界对语文教育史的认知视野。而他通过令人信服的分析,就朱光潜先生对现代语文教育的贡献所作的评价——“他对语文教育理论的贡献,比起同时代语文教育家的总和还要多”——同样使人耳目一新,殊能启人深思。
  作者娓娓而谈,总能于从容散淡的叙谈中拈出令人会心会意的洞见,时时给你“不虚此行”的欣慰之感。这种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的效果,则有赖于作者对史料的谙熟,对多元开放的学术思想资源的广采博收、以及敏锐的才思、开阔宏大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在对历史的“回望”中,作者以超越性的宏大视野探索了长期以来笼罩着语文教育界的“集体无意识”,在历史脉络的延伸中愈益清晰地梳理出现代语文教育在漫长的一个世纪以来所经历的错位和迷误;其纵横开阔的认知结构和博雅深广的理论素养,真正使作者做到了他执著追求的“融会贯通”,并能够占据众所不及的制高点,极目所见,皆洞若观火。
  
  理以情彰 情理融合
  
  大师通常都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并以其高卓的人格力量赢得大众的景仰。“大师”的称谓往往无形中已给普通人设置了一道屏障。面对他们高山仰止的广博深邃,后人大多只能报之以钦佩和歆羡。在大众俯伏式的崇拜中,“大师”成为不可逾越的神话,而其真实的生命和曾经的悲喜哀乐却也往往在历史的尘埃中被风干了。然而,《回望》一书却让我们感到作者与这些仰之弥高的大师们在精神和情感上的息息相通——那拦阻于“大师”和常人之间的隔阂,因为作者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而涣然冰释。
  在“走近”张志公先生的历程中,作者既点拨出张老在其所处时代中的超拔,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时代、身份、声名和学养、趣味对其学术研究和语文教育观的掣肘与拘囿。即使从张老那拘谨板滞有余、而才情个性不足的诸多论著中,作者也能深切体会其在现实与理想不断错位的窘境中“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无奈与尴尬,并时时一吐“同情”之感:“他陷得太深,无法自拔。他背着由马建忠、黎锦熙、朱德熙、吕叔湘……传下来的精神十字架……这就注定了他只能默默承受着愈来愈沉重的压迫,外部的,自我的,无可逃遁,没法挣脱。”面对张老的困境和徒劳的辛苦,作者又不禁发出遗憾的喟叹:“读张志公的著作,我始终处于这么一种连绵不断的惋惜之中:为什么说那么多没有深度思考的话?为什么刚刚说到一点就停住,不再往前走呢?……”正是这种情感的通融、灵性的交感给予作者一种特殊的力量,它突破了惯常的研究模式中理性洞察的局限而直接抵达对象的内在生命。
  黄宗羲曾经这样论述过文章中情与理的关系:“文以理为主,然而情不至,则亦理之郛廓耳。”(《论文管见》)在他看来,即使论理的文章,情感的缺席也必然导致义理的虚浮空廓。因此,就着重于理性阐释的学术理论文章而言,论理透辟,固然为着服人;然而若能于析理之外,更载之以情性,情理兼备,则更具动人力量,令人不能释怀。无疑,本书正是这一真见的最好范例。
  
  “回望”历史 “沉思”现实
  
  《回望》一书中,作者始终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密切关注着语文教育界乃至中国人文精神状况的现状,因此,“走近”大师的过程既是在当代视野中对历史的深长“回望”,同时也是在对历史的清理爬梳中不断生发的当下之思。正是基于对当下语文教育实利主义趋向的深重忧虑,作者在与朱光潜的遭遇中倏然探到了希望的曙光,缠绕于语文界的一团“乱麻”终于有望理出一些头绪。作者从朱老的美育思想、美学思想中获得了丰富的启示,这一被“闲置”已久的宝库,一经作者“慧眼”一瞥,当会给未来的语文教育界提供无穷丰富的资源。针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偏误,朱先生的美育思想无论是从宏观的总体方向,还是从具体的实践诸方面(“言说”“写作”“阅读”),都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书中,作者已然将朱先生的许多观点大胆“拿来”,灵活化用,或者作为参照的坐标,一者“诊”出时弊所在,二者“小试牛刀”,以作“对症下药”之尝试。
  事实上,从语文教育研究的角度重新整理朱光潜的学术资源,本身就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感,它使得语文教育的探索颇有“柳暗花明”之感。可见,作者对历史资源的掌握,始终与现实的“问题情境”相互“回应”,相互生发。当下语文教育的种种病症及“疗救”的欲望时时驱动着作者在苍茫的历史之流中不懈地探寻真正的“病因”所在,而对历史游踪的寻觅则又不断激发着作者的体悟和灵思,使他越过表象的浅泛而逐渐抽绎出错结缠绕的万千头绪。——一个世纪以来语文教育所经历的起承转合,对当代语文教育影响甚巨的几位大师们所付出的辛苦和难以体味的辛酸,终于在作者对现实的“问诘”与“回应”中变得清晰明了,大半个世纪以来笼罩着现代语文教育的巨大魅影也渐渐消散。
  该书虽“小”,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切近大师的灵魂,引领我们去探看语文教育史的百年沧桑,大师的生命在作者激情的叩探中复活了,而历史的谜团也逐渐在作者的精解细剖中初见分晓。笔者郑重地向语文界同仁以及对语文教育史有兴趣的读者们推荐此书,它一定会给予你深长的启悟。
  (福建省厦门集美大学文学院 361201)

回望语文教育百年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