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ID: 353529

[ 文惠林 文选 ]   

科学巨匠的表达智慧

◇ 文惠林

  《邓稼先》一文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为纪念好友邓稼先所作。原文发表在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上,修改后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这是一篇形式独特的文章,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也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全文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以小标题总起,从不同侧面简要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重大贡献。从形式上看,文章很“散”,从内容上看,主题却很集中,是紧紧围绕“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中心展开的。读罢全文,心灵不仅被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质所感动,同时也为作者杨振宁先生的表达智慧所折服。
  
  一、独特的语言形式
  
  《邓稼先》一文语言形式极具特色,梳理起来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用详细准确的时间数字来点击历史的轨迹。历史是时间留下的轨迹,时间因历史事件而被记忆。基于这种理解,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取历史轨迹上的一个个重要时刻,来激活人们的记忆。在课文的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作者点击了1898年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中的一个点,用斩钉截铁般的语气列举了西方列强霸占中国土地的事实,一句话一个段,记下的就是一块黑色的耻辱碑,块块耻辱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和泪。在这样的大背景上,作者郑重地推出了邓稼先,读者由此认识到,邓稼先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性人物,是祖国崛起、民族发展进程中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两弹’元勋”中,作者以碑刻式语言点击了两个重要时刻:“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作者以大气魄、大手笔,一方面用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来记录邓稼先一生的事迹和巨大贡献,一方面又将邓稼先生平经历录入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样人物形象不仅熠熠生辉,而且还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第二,用直白质朴的语言来追述过去的友谊。真正的友谊是不需要华丽的语言来装饰的,越是朴素的语言,越能让人看出真情。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友谊,这种友谊是久经考验、纯洁无瑕的。正是为了准确地表达这种友谊,作者选择了质朴的语言来叙述:“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从这质朴的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是多么真挚的情感啊!
  追忆邓稼先在戈壁滩上艰苦的工作环境,作者以直白而深沉的话语,推测他在那样的环境里进行科学实验所碰到种种困难时的心情,语气平静而悠长,就像一个巨人对着另一个巨人轻轻诉说:“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耳语般的话语,足以见证着他们之间的友谊亲密无间,足以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限的思念。
  第三,以不容置疑的语气来评价邓稼先的功绩。在文中作者对邓稼先的评价,用的都是不可置疑的语气,字字千钧,句句如山。“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作者以自己的声誉和全部的真情给邓稼先的一生作评价,毫无顾虑,每一句话仿佛都是用自己炽热的心在石碑上面烫出来的,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二、高超的对比手法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作者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揭示邓稼先的性格特征。所选取的对比人物是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这是作者的智慧之举。首先,两个人物都是作者最熟悉的。作者与邓稼先“50年友谊,亲如兄弟”,与奥本海默在同一个研究所里共事17年,对他们两人的个性特征了如指掌,比较起来就特别容易。其次,因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工作性质的相同,地位上对等,很有可比性。再次,他们两人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忠厚平实,真情坦白,从不骄人,是一个“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两个人性格的巨大差异,使对比更加鲜明。
  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放在一起,读者不光看到了一个质朴厚实的巨人,也看到了另一个锋芒毕露的巨人。透过两个个性迥异的人物,读者还能了解到他们不同的生长环境。作者杨振宁先生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具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他对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为人处世了解得更加深透。他知道美国的文化能够孕育出奥本海默这样杰出的人物,中华文化同样能够孕育出邓稼先这样杰出的人物。邓稼先比奥本海默更让人感到亲切可敬。所以当作者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时,没有人不叹服。
  总之,作者通过一个简短的对比,就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在对比中,作者既用历史的眼光照射到了邓稼先性格成长、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将他推举到了国际大舞台之上,这样不光使文章的内涵丰富,底蕴厚重,人物形象也更加高大,更加光芒四射。这样的对比可谓匠心独运。
  
  三、奇妙的诗文引用
  
  邓稼先的工作地点在大漠戈壁之中,条件的恶劣和艰苦可想而知,但作者并没有去作具体描述,而是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为证,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首先,从侧面形象地再现了邓稼先艰苦的工作环境:“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李华描述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古战场,一千多年后,邓稼先率领他的同事和下属,为了祖国的自立自强,还是在那片大漠戈壁,夜以继日地进行科学研究。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坚强毅力,是多么值得人们敬仰啊!其次,间接记叙了自己与邓稼先的成长经历和深厚友谊。昆明是作者与邓稼先进入西南联大求学的地方,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是祖国遭受外国列强蹂躏的苦难年代,那时他们一起背诵《吊古战场文》,两个年轻人心里汹涌着的是为国捐躯的热血。再次,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度感。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安宁与富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长眠在那片荒凉的戈壁里;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利益,义无反顾地工作在大漠戈壁中,他强忍着痛苦埋葬牺牲的同事,在关键性方案上签字时他沉着而稳健,在试验出现危险时他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他比古代驰骋疆场的将士更可敬。
  作者还别具匠心地引用了自己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一方面它是五四时期的歌,作者始终坚持以中国现代历史作背景,来评价邓稼先所作的贡献;另一方面作者要让读者明白,希望祖国强大,希望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自己的贡献,是父亲,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一生的梦想与追求。作者之所以要用《中国男儿歌》作为《邓稼先传》的背景音乐,是因为在作者眼里,邓稼先就是中国男儿。
  形式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杨振宁先生之所以选择上述表达方式,或许是基于以下思考:其一,要用较短的篇幅来呈现邓稼先一生的事迹是很不容易的事。作为科学研究人员,邓稼先所做的往往是平常、平凡之事。他的伟大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平凡之事积累起来的,贯串在他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列举三两件平凡之事又无法充分表现邓稼先伟大的精神品质,所以作者就摒弃了以具体事例来揭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表现手法。其二,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着50年的友谊,但两人毕竟分隔在大洋两岸,同时由于邓稼先工作的特殊性质,长期对外隐名埋姓,“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作者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得很详细,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所以写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只能是用粗线条、大手笔的表达方式。总之,作者为要表达的内容选择了恰当的表达形式,因而文章虽短,却处处显示出表达的智慧。
  (湖南省祁阳下马渡中学 426100)

科学巨匠的表达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