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ID: 353543

[ 郭英剑 文选 ]   

富有挑战性的美国高中AP类课程(五)

◇ 郭英剑

  林老师:
  你好!
  你说看了上次“AP英语文学与写作”课程有关文学作品的介绍,吓了“两大跳”!第一,没想到美国的中学生要在一年内读这么多的书!要知道那些小说可都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第二,没想到这些高中生还要写那么多的文章!这些都完全出乎你的意料。
  与此同时,你也有一个疑问,说我在介绍中提到,他们这门一年的课程是分4个学期来上的,那么,我介绍的只是第一学期,这是不是意味着我所介绍的那些作品(15个剧本、36部小说)只不过是第一个学期的内容呢?你说,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应该是“吓了‘三大跳’了”!应该说,你猜得很对:我上次介绍的还只是该门课程的“第一个学期”(Quarter One)所学的内容。
  在第二学期(Quarter Two),除了增加了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八月之光》和夏威夷日裔女作家路易丝-安·山中(Lois-Ann Yamanaka)的一部小说之外,主要设置了一个“诗歌单元”,要学习包括莎士比亚、拜伦、奥登、华兹华斯、雪莱等17位诗人的23首诗歌。
  第三学期(Quarter Three)增加了赛林格(J. D. Salinger)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萧伯纳(Bernard Shaw)的戏剧《卖花女》(Pygmalion)和莎士比亚的名剧《暴风雨》。
  第四学期增加了当代英国重要剧作家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的剧本《伊库斯》(Equus,又译为《马》)。
  其实,看到美国中学生读这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也很感慨啊。
  在当下中国的大学里,学生离经典的文学作品似乎越来越遥远了。我在中国数所大学工作过,在高校一直是给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讲授“美国文学”课程,该课程为大三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第一次上课时,我大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你读过哪些世界文学名著?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就外国文学作品而言,看过《简爱》《呼啸山庄》、《飘》,但除此之外,其他就很难提到了,更别说看过了。更有趣的是:很多所谓“看过”上述作品的人,不过是看过电影而已!至于中国文学作品,看过“四大名著”之一或两部者大有人在,但四部全部看完的,则基本没有;对于现当代中国文学,除了中学课本上学过的那些鲁迅、巴金等著名作家的个别篇章之外,其他的几乎可以概括为“基本不了解”。——这是不是也从一个方面折射出当下中国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呢?
  其实,在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真的应该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而这,也恰恰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良好习惯啊。
  下面,我想谈谈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学期,教师教些什么、学生又学些什么的问题。
  在第二学期,学生要在“小说研究项目”(Novel Projects)中,研究福克纳和路易丝-安·山中的小说。目的依旧是帮助学生提高文学分析的能力。教师会继续采取“小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掌握这些技能。
  “诗歌单元”(Poetry Unit)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在思考想象性的文学作品时,能够从中把握并总结出作品的“中心句”(thesis statements),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老师会拿AP考试的模拟题给学生做练习。学生要逐步由慢到快地学会一种技能,那就是:边阅读,边分析,边琢磨中心思想的句子,与此同时,还要想着如何回答可能提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则是在未来参加AP考试时都必考的。老师会要求学生逐步学会在三分钟之内完成这一“思考”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简洁明了,注重内在的逻辑性。
  在这一单元中,教师还会拿出一些AP考试的文章(essay),让学生们在阅读、分析和评价之后自行打分。然后,让学生到课堂上分组讨论每个人所打的分数,以及每个人的评分标准。之后,再分成大组进行讨论,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与不同意见的学生为自己所打的分数进行辩论和辩护。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精确地意识到打分时的细微差别。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的目的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知道其长处与短处所在,同时,也学会在自己的写作中避免出现一些自己意识不到的常见错误。
  当然,除了上述活动之外,学生还少不了日常的家庭作业,包括我之前提到过的多项选择问题、文学术语学习以及阅读等。对于文学术语,由于在AP考试中要出现,所以,老师们要求的也非常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并背会。
  在第三学期,要求学生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并继续提高文学分析的能力。通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在阅读、分析以及评价的基础上会有所长进,所以,教师不再完全采取原来的授课方式,而是更多地要求以自学为主。倘若学生感到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或者还不会进行文学分析的话,可以和老师约时间,要求单独辅导。当然,教师因此也就会给学生布置更多的课外作业,来使学生尽快掌握相应的分析技巧。这样“一对一”的辅导能够促使学生去问“他们应该问”的问题,从而也就能够得到一些他们在课堂上或者自己学习过程中所得不到的答案。这应该是这个阶段学习的一个特点。
  在这个时期,教师会要求写两篇文章,同时对学生的写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篇是要学生去对比萧伯纳的《卖花女》和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促使学生锻炼写作的本领,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在写作一部作品的时候,还要去阅读并思考另外一部作品。老师一般都会表示:如果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涉及到并没有学过、老师也没有教过的作品,那么,学生的作文就会得到更高的分数。老师对此的解释是,这显示学生对问题开始有了高水平、高层次的思考,既然是对比,必然是要找出其中具有共性的东西,而共性的往往就是一种普世的价值或是真理,这一点难能可贵,值得赞许,值得予以高分的奖励。
  第二篇文章是要求学生利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写一篇“劝说型文章”(persuasive essay)。所谓“劝说型文章”,是英文中以及英文考试(比如“托福”等)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写作形式,写法比较“八股”,一般是:第一段,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二、三段呢,则是具体的论述,一般需用大量的例证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当然主要是选用一些科学的和有代表性的例证来论证;第四段就是总结。
  《暴风雨》想必大家都知道,是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学巨匠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一部传奇剧,甚至被认为是作者“诗的遗嘱”。其故事梗概大致是这样的: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由于闭门读书而不理朝政,其兄弟篡权之后将他和女儿一起放逐到了海上。他们因得到好心人的救助而侥幸存活,最后流落到了一座荒岛。普洛斯彼罗依靠书中所学的魔法,解救了岛上受苦的精灵,然后借助精灵的力量呼风唤雨,引得自己的仇人前来觐见,令他们当面悔悟和认错。普洛斯彼罗以博大的胸怀宽恕了自己的仇敌,还为女儿找到了意中人,最后大家离开了海岛回到了米兰。该部作品赞美了爱情,谴责了阴谋,肯定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
  老师要求学生把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看成”是一部自传作品,要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然后去写一篇带有推测性质的文章,判断一下莎士比亚写作这部剧作的动机。就动机而言,学生必须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这样一部很容易写成悲剧的作品,怎么最后就变成了一部喜剧?
  在此期间,学生们还要做大量的“实战演练”。即主要是针对AP考试所作的练习,开始给你60分钟做题,然后压缩到40分钟要求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就必须在紧张的时间限制内,倾其所学的全部技巧,如:简明扼要地写作中心思想,注重文学分析的归纳和总结,把握好劝说型文章的写作手法等等,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实战演练”之后,任务并没有结束。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为什么得那样的分数,同时也是为了在未来提高他们的分数,教师还会要求他们继续对自己和同学的试卷进行评估。在互相评比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提高。需要提请你注意的是:学生所作的评估,并不完全是口头上的,而是要写出书面的意见,其中包括他们怎样在原来出错的地方提高或者如何进行改进。
  第四学期很短,只有5个星期多一点,是学生为AP考试所作的最后拼搏了。但这时候一般也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因为你所学的知识以及技巧都要能够在这个时候充分体现出来才行,所以,这个时期主要的任务就是练习再练习,有些是在课堂上作,有些则是回家做。而且,老师一般会要求把做完一套练习的时间限定在40分钟之内。老师会跟学生强调说,如果你在家、在无人监管的情形下练习超出了这个时间,那你就是在害自己,因为不注重速度训练,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就可能无法顺利地通过考试。
  既然是练习,就必然要牵涉到很多文章的写作,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要批改这些作业!很多教师都表示:只要你把头天在家所作的作业带来,那么就会给你批改。
  经过类似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前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会得到明显提高,也会学着在时间压力下很好地完成试题了。
  到了这个时期,老师更会要求学生继续背诵和记忆那些文学术语,因为这些都是AP考试的必考内容。要想通过“AP英语文学与写作”考试,这些文学术语至关重要。有些教师甚至要求学生在本学期的每周都测试自己,并且着重解决那些让自己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词汇。
  在该学期最后的“考试”环节之前,还有一个有趣的“文学‘电影’海报项目”(Literary “Movie” Poster Project)的比赛。所谓“‘电影’海报”,实际上是要求学生选取一部课堂上所学的文学作品的题目而已,并非真的选取一部电影。老师要求学生从所学的文学作品的题目中,选取一个作为一部“电影”的“海报名称”,大家各选各的,然后由全班同学投票表决,确定最终哪个最像一部电影名字,而这个名字又是其他班级从来没有使用过的!为了避免跟以前学生的作品重复,老师会把先前的作品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至少可以达到一个目的:为了制作海报,学生必须回答,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却没有选“那个”题目,从而展示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显现阐释与评价的技能。
  当然,既然是“海报”,就涉及到制作的问题,也就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Photoshop等电脑绘画技术,从而使制作出来的海报看上去更为专业化。对这样的“海报”,教师还有具体的要求,必须放大至24X36,且要装裱起来。等到制作好以后,老师会把它挂在教室的墙上,作为班级集体创作的作品而载入班级的史册。
  该课程的考试,我想就用不着多说了,不过是在一次最为集中的时间内重复那些练习过的内容而已,也让学生最后一次去展示自己在一年之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些疑问:这不是很像我们为高考所作的那些复习、练习、预习、考试吗?
  你说得很对。我女儿上了AP课程后就跟我说过,“虽然我没经历中国高中阶段的学习,但根据我在国内上学的经验以及对高考的了解,美国的AP类课程与中国以高考为目的的学习没什么区别!而且,我们学校(西雅图罗斯福高级中学)的很多老师都不喜欢AP类课程,认为它就是教人死记硬背,对学生的教育没有好处!我一点都不喜欢AP类课程!”
  的确,长期以来,关于AP类课程的设计、教育目标、教学手段等在美国有很多针锋相对的争论,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且有了一些最新的发展动态。对这个问题,我很愿意跟你好好谈一谈,因为它与中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相一致,美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相信会对中国的教育界有很大的启发,对我们国家成百上千万走高考独木桥的中学生及其家长来说,同样会有启迪作用。
  但在谈论对AP类课程的争论之前,我还是要先谈谈在美国高中阶段影响巨大的“AP类考试”——考试的形式、内容等等,因为这毕竟与“语言艺术”类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那些有关AP类课程的争论有关系。
  好啦,今天就谈到这里吧,下次接着聊。
  致
  礼
  郭英剑
  2008年12月5日

富有挑战性的美国高中AP类课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