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7期 ID: 353687

[ 胡家曙 文选 ]   

平稳中转身 弯道中超越

◇ 胡家曙

  2009年,安徽省面临高中课改实施后的第一次高考。无疑,高考命题至少会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要对前几年高考命题特点的继承,二是围绕新课程及新课程标准的创新,三是对先期实施新课程省区高考命题经验的借鉴。从一定意义上说,2009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在继承和创新中取得的成就,给正在向新课程转轨的各地语文教学和备考提供了很多启示。
  
  平稳——课程转变时学科惯性和社会稳定的必须选择
  
  在不少人的想象中,实施新课程后高考试卷应该会和原来的试卷有很大的变化。但我们看到,所有的课标卷似乎都不是这样。
  从学科而言,多年来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具有较大的惯性,即使要发生变化也只能是以渐变的方式进行,任何事情,急转都是容易出事故的;从社会看,高考必须兼顾各方面的情况和利益,作为一种重大的社会行为,首先要考虑其社会影响。作为第一次对应新课程学习的高考。保持稳定是必须特别重视的问题,谋划创新应该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2009年的安徽卷语文试题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考虑,在试卷内容、形式、风格、难度上都有较大的平稳性。
  在内容上,命题紧扣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本省的考试说明,考查的主干知识大多数较为稳定,在现代文阅读环节,其他课改区的试卷都采用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二选一的方式,但安徽卷只考了一个文学类文本阅读。尽量保持了试卷的相对稳定性。在形式上,除编排次序有一定调整,具体题目的样式变化不大。为了保持题目数量一致,在语言基础知识的选择题减少一题后,有意把诗歌鉴赏的两个小题改为两个大题,使整个试卷基础继续保持21个题目。在风格上。试卷继续保持了安徽卷一贯的端正文雅的特点:设题正大光明,不搞小技巧;内容重生活性、地域性和文化味,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在难度上,考虑到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学习过程特点,高考命题没有加大难度,有的甚至有所降低。
  和其他实施新课程地区的试题一样。2009年安徽卷在表面上也少有直接对应选修课的内容。而是把选修课学习中所需要的主要能力渗透在具体题目中。在新老课程的转换过程中,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出于对不同考生群体的公平策略。
  转身——兑现新课程理念和保证新课改方向的必然变化
  作为对应新课程学习的第一次高考,必然会有一些新信息新变化。这不仅是全面检测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保证新课程方向的需要,也是忠实地实施新课程的师生的希望。2009年安徽语文卷的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最显著的是结构变化,整个试卷虽然还是分第1卷和第Ⅱ卷,但具体题目改变了多年来以内容分割的习惯,改为从能力着眼,第1卷考阅读题,第Ⅱ卷考表达题,显示出以能力立意的思路。试题内容上的变化体现了新课程要求,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语言应用题上。今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改变了多年一贯的散文文体,代之以小说,命题者精选出当代著名作家宗璞的小说《董师傅游湖》,题目设计涵盖人物、情节、环境诸要素。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在必修和选修课中积累的阅读能力,其中探究题的设计更是一种突破,两个探究问题,一个侧重文本内涵探究。一个侧重读后启发的探究,不仅具备有效的检测功能,更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语言应用题也是亮点迭出。对图中文字信息的概括题,在考查准确、简明的语文能力外,还考查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概括性。图画材料的选择体现了紧密联系生活联系时代的追求:对联组合题,不再是要求学生写对联的做法。而是组合连缀,既降低了难度,也检测了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自主学习”要点的解说题,真正的目的在于考查仿写和扩展的能力,但该题在内容上直接呼应了新课程学习的理念,一定会给学生积极的触动,对那些真正领悟新课程学习精神的考生会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作文题的变化,既体现在题型上,也体现在能力要求上。安徽卷在连续几年采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后。今年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给了考生更多的发挥余地;所给材料有关“弯道超越”,紧扣时代脉搏,小到个人的生活细节、人生经历,大到国家、世界的变化发展,都有可写作的内容;相对于前几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带着感动出发”,今年的“弯道超越”材料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从感性到理性,可以看做轮转,更应看做递进。
  
  超越——提高科学性和规范语文新课程学习的必要引领
  
  既要平稳,又要变化,最好的表现是不在表面作过多的渲染。而是在立意上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2009年安徽语文卷的大气正在于此。语文新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指向是语文素养。这需要落实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在考试中,尤其是在高考中,怎样体现对三维目标的考查,一直是一个难点。从这个问题看,今年安徽卷语文试题在考查功能上全面覆盖了三维目标,实现了明显的超越。
  知识与能力是一般试卷的立意基础,正因如此,安徽卷的有些做法更具有某种导向意义。安徽卷在考查知识与能力时更加重视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而不是引导题海战术。比如语言基础知识题,分别考字形、成语、病句,关注的是语用中的重要能力点。而具体考查的点全部都有常见易误的特点,只要平时留心,并不需要通过繁难的训练就能掌握。再如对联组合题,这个考点必修课上有具体说明,上下联怎么对仗,平仄如何,学生都应该知道,这个题目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意关注。安徽卷作文题的命制颇具匠心,作文材料选择的“弯道超越”似乎是很时鲜的问题,甚至有人怀疑这个材料对农村学生不公平;其实,只要全面阅读了题目提供的材料,很容易发现,命题者已最大限度地压缩了赛车运动中“弯道超越”的具体情境,尽量全面地提示了“弯道”的引申、象征意义,在学生可能误解的地方都作了明确的立意引导。从这一点看,安徽卷突出体现的作文考查重点在于作文能力本身而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理念,是值得大家学习和效仿的。
  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是一个难点。尽管很多题目的解答本身就蕴含着过程与方法,但2009年安徽语文卷并不满足于此,而做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名篇名句填空题,涉及了初中阶段、高中必修和高中选修的不同范围,这样的题目既考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也直接鉴别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再如关于“自主学习”的语言表达题,这个题目对于那些确实经历过自主学习过程的考生,上手会更加容易。对于方法的考查也是典型的例子,如古诗词阅读题《小重山·端午》,命题者在给“沅湘”注释时,有意加上“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表面上看这个说明似无必要,但正是这似无必要的说明。让善于思考善于答题的考生找到了答案的某种线索;再如语言表达题中的图画内容概括,命题者明确要求“先用一句话对三个板块的内容作整体概括,再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但懂得思考和答题方法的考生,如果在草稿纸上先分别概括,再整体概括,不仅题目难度会自然降低,而且做出的答案可能会更加准确。
  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可以通过考题作为载体来反映,也可以作为问题来考查学生。安徽卷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得很充分。从试题的选材上看,所有题目都在努力营构正面、文明、积极的语境,追求真、善、美的熏陶作用。一般论述类文本《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宣扬了积极的历史价值观;文言文阅读文本《游东山记》(明代杨士奇)表达了深挚的人情、怡然的山水情、旷达的人生观;古诗词鉴赏《小重山·端午》饱含民族情感、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现代文阅读中小说《董师傅游湖》更是意蕴丰富,董师傅善良质朴、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特点对考生具有积极的启迪。从问题设置上,许多题目也是直接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诗词鉴赏,第一个题目就是要求分析“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说阅读的两个探究问题,一是要求说明董师傅很快乐的缘由,一是要求回答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以文本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答题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揣摩作文题的设计,其实也体现了对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材料最后一句是“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这里,既提供了考生多向立意的不同空间,也用一个“更”字自然地提示了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显示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