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有其阶段性特点。如果说新授课阶段的语文教学重在以新带旧,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复习阶段就重在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温梳理、归纳提炼、扩展提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而说到复习,很多语文教师都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着:中考考试说明学习了,周密的复习计划制定了,语文知识网络编织了,一套套的真题、模拟题做过了,可复习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反思一:我们是怎样学习中考说明的?
语文学科中考说明,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是语文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它规定了语文中考的测试目标、范围、难度、题型及其比例、考试时间、分值等。对于中考说明的学习,首先要对照着课程标准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其次,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将2009年的中考说明与前一两年的中考说明进行比较研究,把握测试目标及内容有何变化,变化中隐含着什么;试卷结构、测试难度、题型比例等有何调整,为何要调整,调整说明了什么;题型示例及样卷中每一题测试的知识与能力是什么,题型有过怎样的调整,调整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将考试说明的学习与中考试题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中考试题,要重点把握近年试题的共性特点,把握试题命制的方向和趋势,把握相同考点试题的变化,把握学科核心知识和能力在试卷中是如何体现的,把握试题是如何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若有可能,还应该了解学生在答题中暴露了哪些问题。
反思二:我们是怎样制定复习计划的?
复习从本质上说既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的过程。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过去分散学习的内容系统化、完整化,复习得越及时、越连贯、越系统、越重点突出,学过的内容就巩固得越扎实。正因为如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复习计划不是为给别人看的,也不仅仅是复习内容和时间安排的一览表。一个能真正规范和有效指导复习进程的计划,需要以下内容作为支撑:
依据语文教学规律、考试安排等,指出整个复习过程的阶段性划分及每一阶段的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教材,梳理出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重点及难点;
依据教师教学状况、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出学生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梳理出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涉及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反思三:我们是怎样利用语文教材的?
近年来,全国各地语文中考试题的测试材料(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测试材料)主要选自教材之外。于是,有不少语文教师在初三学年的新课教学中大量删减教材内容,在复习阶段更是将教材抛到一边。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一则中考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但没有扎扎实实的过程性学习是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的;再则语文中考试题的选材虽重在课外,但与语文教材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中考考查学生的积累明显要多一些,语音、字形、词语需要积累,文学常识、名句名篇、写作素材需要积累,言语感悟、审美体验需要积累……而教材则为我们提供了这类复习资源,我们要做的则是重新审视和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反思四:我们是怎样利用复习资料的?
在语文中考复习过程中,选择和使用一定量的复习资料是必要的。但当前的状况是,很多教师和学生迷失在了各类中考真题、模拟题的“汪洋大海”中,以为多做题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其实不然。
要有效地利用复习资料,应注意以下几点:
精心选择。面对着浩如烟海、林林总总的语文复习资料,我们必须有一双“慧眼”,善于精挑细选,选出那些符合当地语文中考改革的方向、与阶段复习内容和复习重点相适应、难度适当的资料,并加以利用。
有效组合。学者布莱基曾说过这样的话:组织得好的石头能成为建筑,组织得好的社会规则能成为宪法,组织得好的词汇能成为漂亮的文章,组织得好的想象和激情能成为优美的诗篇。也就是说,结构能够决定功能。同样的道理,对于选择出的复习资料怎样排列组合,以收获最大效益也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
及时反馈。对于语文复习资料的使用,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练得多,教师评得少。及时反馈,需要教师及时评改,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需要教师及时评讲,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归纳总结答题思路和方法。
反思五:我们真正关注学生了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这毋庸置疑。复习阶段,我们要真正做到“眼中有人”,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里调适。应注意:
把握多数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指导;告诉学生我们要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每一个阶段,都给予每个学生适度的期望值;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让学生进入状态、稳定心态,并保持适度紧张。
反思六:我们调整了复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了吗?
进入复习阶段,教师应根据课型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复习课、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是复习阶段最主要的三种课型。
语文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在于梳理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形成答题思路,归纳答题方法。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语文中考注重能力立意,因此,对语文知识的梳理绝不能止步于对静态知识、原理的识记,而应着眼于“用”,在语文的应用实践中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下转第69页)
语文习题训练课应着眼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夯实的过程。其主要的教学环节应该是:知识、能力点—训练—回归知识、能力点—变型训练—回归知识、能力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监控、调节的意识和能力。
语文试卷讲评课要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思路的分析、重视题型的归类和变型。讲评前做好数据统计和学生的问题统计,围绕着学生的常错点、易错点、重要考点和典型题型精选讲评内容,切忌面面俱到。讲评中,可以尝试着用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这道题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怎么想到这样做的?改变一下条件或设问角度,此题还可变换什么形式?怎么解答?讲评后你收获了哪些答题方法和思维路径?
2009年语文中考复习即将拉开序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加强对中考复习的研究和反思。因为,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一种再创造的学习,反思的过程既是回顾评价的过程,更是总结提高的过程。在认真反思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复习观念、复习策略,也许,优异的语文中考成绩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句话:稳稳地走,反思啊!
(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