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ID: 353540

  

语文课堂如何解放我们的学生

◇ 赵宪宇 蒋洪兴 张春华 金 静

  赵宪宇: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除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素养的提升,还应该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做怎样的思考和努力。大家知道,6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个解放: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以这样的思考来观照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觉得我们还有很多的课堂压抑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思想。今天,我们就围绕“语文课堂如何解放我们的学生”这一话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蒋洪兴:我觉得我们可以把解放我们的学生的目标分解到课前的理念与准备、课堂的设计与实施、课后的评价与提升三个阶段来落实。课前我们要研究学生,备课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能看到学生吗?我能看清学生吗?我能看懂学生吗?我能看好学生吗?课堂上虽然时时少不了“我”的思考,但是处处要体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我”为本,要闪烁着学生思想的光芒,而不是充斥着教师专制的话语。课后反思更要关注我们的学生有没有收获,我们的课堂是否浸润了学生的思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思绪、开创了学生的思路。赵老师最近上的几节示范课,就从多个层面给我们展示了“如何解放学生”的策略和智慧。
  金 静:在《爱哭的唐朝》一课中,赵老师运用了传统的批注法与探究性学习整合起来的教学方式,给我的启发很大。在此我想起了第斯多惠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在这节课上,赵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提问质疑和交流的机会,也就充分体现了解放学生头脑,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的理念。实际上备课时赵老师就已经带着这样的理念和目标了,所以课堂上才能在没有任何铺垫的前提下,处处彰显学生思维的活跃与表达的精彩。
  张春华: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给学生充分自由的课堂。要想解放学生,首先要给他时间和空间。如何将传统的批注法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整合起来?赵老师将自己写的一篇杂文《爱哭的唐朝》交给学生来剖析,让学生自由批注,自由探究,这本身就解放了学生的眼睛,解放了学生的双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交流批注和探究的结果,就是解放了学生的嘴,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反倒显得很轻松。赵老师以自己的文章作为批注的对象,既体现了一种自我解剖的品质,到最后才交代这是自己写的一篇杂文,又抖了一个不小的“包袱”,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都惊奇地睁大了眼睛,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蒋洪兴:评价课堂有多个维度,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多少有效的活动是衡量一节课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爱哭的唐朝》这节课,预设的痕迹似乎很淡,教学的手段好像也不新潮。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是积极的,思想是绽放的。教学民主,不是替学生做主,而是让学生做主。赵老师让学生做主了,所以课堂有了极高的思维含量。
  赵宪宇:学生是学习和研究的主体,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准备,然后表达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提出学习研究的困惑,并明确进一步学习研究的目标。以这样的程式来设计和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让课堂产生学生思想,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也才能让教师产生教学的特色和个性。没有思维含量的情境充其量只是静止的机械的为了表演组装的布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最重要的还不在于教师有多少水,而是要善于和学生一起去寻找水源,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上《爱哭的唐朝》一课时我就极力想表达这样的教学理念。
  蒋洪兴: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学生没有“问题”时,那你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了。所以,教师要像倾听花开的声音一样倾听学生的声音,要耐心地等待,细心地感受,要用心地体验,真心地回应。我听了赵老师在无锡市特级教师电视直播的展示课《哲理诗》后,看到了许多教师的留言,其中有一位教师这样说:我终于懂得学生会学了就是最好的教,学生解放了就是最成功的教。赵老师的课,形象地阐述了语文新课程理念,的确不花哨,就是让学生学,甚至学生的精彩掩盖了教师的光辉。但是,这就是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动脑,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诵读、感悟,让他们思考、交流。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学生的语文课堂,也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在直播展示课上能够这样做,表明赵老师解放学生的思想已深深植根于教学实践之中了。
  赵宪宇:这节课我是在尝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表现自我,我就是准备做一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策划者、组织者,尽管电视台的目的是要展示特级教师的风采。课上,学生不会说的,我鼓励他说;学生说不准的,我引导他说;学生说不好的,我帮助着他说;学生说不了的,我示范着说。总之,我不代替他说。这也就是解放学生的策略。尽管是借班上课,学生并不熟悉我,电视台直播的现场气氛也很紧张,但是他们自信地走到了前台,尤其是走到了思维和思想的前台。这正是我十分期望的。
  金 静:刚才大家以赵老师的两节课为例谈了对语文课堂如何解放学生的一些看法,我很认同,也很受启发。这使我想起不少讲授古诗文的课堂,教师争分夺秒,口沫横飞,力求字字落实,学生侧耳倾听,埋头苦记,力争一字不落,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收获满满;然而真的让他们挨个捧起书本,把刚刚学过的诗文大声朗读一遍,往往又字音不正,断句不准,更遑论抑扬顿挫,情感饱满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又从何而来?古诗文中的情感把握又从何说起?所以,我在古诗文教学中力争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机会。古韵需要书声来传承,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去体会古典文学特有的美感。古情需要书声来撒播,不去酣畅淋漓地大声演绎《将进酒》,如何感受李白内心的愤懑与豪放飘逸的情感?不去铿锵有力、声声血泪地诵读《石壕吏》,如何领会杜甫那悲天悯人的情怀?语感需要书声来提升,在专注而放声的朗读中,学生会感到其语言之美、内涵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心灵受到震撼,情思得到升华。我想,教会学生自由诵读也是解放学生的一个抓手。
  赵宪宇:的确如此。让学生自己学习需要勇气,需要解放教师自身的权威。教师要提供时间,提供方法,这在上课之前就应该备到这一点。无论是古诗文教学,还是现代文教学,甚至是作文教学,都应力争体现学生的自主,体现学生的“学”,教师呢,力争做一个“教学生学习”的角色,甘于做幕后策划者,把前台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不只是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更是理念的问题。我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最好千万不要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在评价别人的时候,最好也千万不要说某个老师的表现很精彩,关键是学生要精彩。
  张春华:我也想就自己的一节课谈谈我的想法。我在准备《十八岁去远行》一文向学生征求问题时,就有学生向我提出想自己上一节课。我想,课堂本身就是学生表现的舞台,是训练和提升智能的阵地,于是就让一位同学来上了这节课。这篇文章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位同学采用了边读边讨论的方法,学生解决不了的或者有分歧的问题,从他们看我的眼神里可以感受得出来。快下课时,我用五分钟的时间梳理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把疑难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追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引导中再次活跃。学生主持的课堂虽然还是读一读问一问答一答的形式,但是空前活跃。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新课改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个和谐的关系可能更多的是教师要能够“退一步”“降一级”,甚至暂时“隐退”,营造学生自由交往的氛围。
  蒋洪兴:我们也要避免进入另外一个误区,就是课堂上学生自主了,好像教师的作用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样的课堂对教师要求更高,挑战更大。我在教学《边城》时,虽然课文仅节选了其中的三章,但是不少学生因为看过原作,所以围绕“湘西世界”“沈从文”“人生”“人性”等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梳理问题,而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对《边城》全书有深入透彻的解读,对沈从文其人其事有广泛全面的了解。
  金 静:这节课我听后有很多启发,蒋老师引导学生把几十个问题归类提炼,最后归结为两个问题: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纯美”的世界?在这样“纯美”的世界里为什么还会发生“悲剧”?这些问题不仅源自学生,而且贯串作品的核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来自先进的理念、独到的视角和扎实的功底。
  张春华:引导学生的思维有时候还需教师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哲理诗》这节课结束时,赵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秘密,卞之琳写《断章》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动因是源于一段恋情。他热烈地追求大家闺秀张允和,但她离他而去漂洋过海到了美国。而张允和就是张兆和的妹妹,张兆和在胡适的积极撮合下,最终嫁给了苦苦追求她的沈从文先生。爱情受挫,促成了《断章》的出现,理由情所生啊。学生也许能从这个故事中思考这样的问题,人生人世无处不哲理,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也皆理语。而任何一种情与理的表达皆有出处,皆有由头。当我们对生活进行理性思考时,思想也许就产生了。
  赵宪宇:语文课堂解放我们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课堂上教师让出空间给学生,首先是理念问题。但是,一旦给了学生空间和时间,学生会怎么做?会不会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的驾驭和调控。要培养智慧的学生,教师先要有教学机智。学生能不能解放,归根到底还是看教师。所以我们对教师提出了“四万”的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名友,听万节课。我就用这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座谈,也用来和大家共勉。
  
  人物简介
  
  赵宪宇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研室主任,语文特级教师。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发表数百篇文章,参与多种语文教材和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进行了一百多次学术讲座和公开课教学活动,获得了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十多项奖励。出版教育杂文三部曲《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和《教育的错觉》,并编印了《感受赵宪宇》专辑,其杂文创作被许多媒体和教育专家认为是填补了我国教育杂文专著的空白。
  蒋洪兴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在省内外作学术讲座和公开课教学几十次,多次担任省、市评优课评委。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语文周报》等发表课文赏读文章几十篇,主编或参编《高中古诗文学习指导》(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补充习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教学用书十多部。
  张春华 江苏省怀仁中学副校长,教育硕士,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无锡市教育科研带头人,锡山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无锡市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优秀课展示大赛二等奖。在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等活动中多次执教观摩课,发表教育教学文章六十余篇。
  金 静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曾获无锡市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在教育部重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评比中获二等奖。所指导的学生曾在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其他省级比赛中所指导的学生也多次获奖。

语文课堂如何解放我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