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4期 ID: 353825

[ 胡家曙 文选 ]   

作文审题中的“加减乘除”

◇ 胡家曙

  当材料作文作为高考作文的普遍选择时,审题愈加成为高考作文的重中之重。准确审题不难写出40分以上的作文,而错误的审题将会导致20以下的得分,可谓一念之间,天壤之别。
  审题易失误,客观上是题目设置干变万化的原因,主观上也有我们审题方法上的问题。这里,我们从两者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一套有效的审题办法。下面以近年来自主招生的高考作文题为例加以说明。
  一、做“加”法,面对有关键词的题目,要加上整体意图
  最容易引起审题失误的情况可以叫作“关键词陷阱”。一般而言,我们审题总希望找到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句能提挈材料,当发现这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时,我们就会很放心地从此切入进行写作构思。很显然,当某个词句以貌似关键词关键句的身份出现时,就非常容易把我们引入陷阱。看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题:
  阅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一位哲学博士漫步于田野中,发现水田中新插的秧苗排列得十分整齐,犹如用直尺标过一样
  他不禁好奇地问田中忙碌的老农,是如何办到的、老农忙着插秧,头也不抬地要他自己插一把秧苗试试看。博士卷起裤管,喜滋滋地插了一排秧苗,结果竟是参差不齐。他再次请教老农。老农告诉他,在弯腰插秧的同时,眼睛要盯住一样东西。博士照他说的做了,不料这次插的秧苗,竞成了一道弧线。老农问他:“你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是呀,我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水牛边走边吃草,而你插秧的时候也就会不知不觉地跟着它移动,因此你插的秧苗也就自然成了弧线了。”
  博士恍然大悟,这次,他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
  读完材料,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词——“目标”。很多人认为,这个材料就是讲“目标”的,于是以此作为审题的结果,写“大目标”“选定远处的一棵大树为目标”等等。但是,全面分析这个材料,其真正意图是在讲“参照物”的问题。“参照物”和“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可见,当我们准备选定材料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作为关键词关键句时,一定要再加上对材料整体意图的综合分析。当不能确定关键词关键句和材料整体意图是否一致时,要勇于放弃自己选的关键词关键句,从材料整体意图着眼进行思考。
  二、做“减”法,面对内容复杂的题目,要减出核心信息
  有的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较为复杂,从作用上看可以分为引导性内容、阐释性内容、提示性内容、意图性内容。这四种信息,意图性内容最为重要,提示性内容可以作为构思的参考。看2008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题(材料中序号为笔者所加):
  仔细阅读以下材料,自选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①最近我天马行空地思考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之后,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神州大地上干了五千年,干到了1949年,我们干出了什么?毛泽东同志有一个概括:“一穷二白。”②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设想的问题,因为如果中国人不是勤劳的而是懒惰的,不是勇敢的而是懦弱的,不是智慧而是愚笨的,这个结果是可以理解的,而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怎么来回答这个问题?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中华文化肯定是灿烂的、持续发展的,这是不能反对的,③但是应该承认,这里有严重的缺陷。特别是关于财富的文化、关于人才的文化、关于权力的文化这三个方面缺陷更为严重。“不患寡而患不均”应该是我们中国财富文化的主线,所以恨富人、恨能人就成为我们中国国民不用教育大家都会的思维方式。所以人们怕显能、怕出头、怕露富。④富人是有形资产的代表者,能人是无形资产的代表者,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是经济发展的两个翅膀。但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顽固存在的“两恨”文化就如同两把剪刀总是不失时机地把这两个翅膀不断地剪掉。所以我们中国经济的落后,从文化上看,我看是不可避免的。
  ——摘录自艾丰的文章
  这个题目的材料很丰富,似一篇小议论文,很清晰地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几个环节。材料中,③属于意图性内容,是材料的核心所在,④可以看为提示性内容,也可以看作意图性内容,与③较为密切;而①属于引导性内容,②属于阐释性内容。审题时,必须在众多内容中减去外围信息,抓住重点,突出主题。
  三、做“乘”法,面对常识性的题目,要倍增哲理内涵
  面对常识性的题目,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增加哲理思考,可以倍增作文的力量。
  通常情况下,我们牢记一些最基本的哲学原理,在审题时用这些原理“触碰”一下具体材料,可能迅速引起思维提升。通过下面三个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加深体会。
  2010年四川大学生自主招生题:
  根据苏轼《题沈君琴》(《琴诗》)中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自由发挥,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读完这个题目,大家可能感觉有点挠头,似乎是剪不断理还乱。但是,只要我们往哲理的方向上靠,就会想到“主观和客观”“内因与外因”的问题。琴能发音是主观条件,是内因;指头弹琴是客观条件,是外因。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由此,我们可以想到生活中很多类似现象,也必然能写出见解深刻的作文。
  2012年“华约联盟”自主招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一天,富兰克林与同事走下楼梯,进入大厅时,前面一位女同事忽然滑倒,他的同事见状要上前帮忙却被富兰克林一把拽到柱子后面。那位滑倒的女士迅速爬起来,一边打量四周一边整理衣裙、头发,然后走了出去。直到这时,富兰克林才拉着他的同事从立柱后面走出来。这一幕让他的同事感到很困惑,一个平常对别人充满同情心的人为什么在别人摔倒时不伸出援手,却躲起来呢?对此,富兰克林解释道:有谁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尴尬相呢?我们躲起来是让那位女士确信,没人看到她难堪的一面,这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极大的尊重、   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发表你的见解。
  材料中涉及的“扶还是不扶”话题曾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就事论事地讲,可能难以揭示题目的本质内涵,如果联系“现象和本质”的哲理思考,马上就可以找到不断深入的解题路径:扶还是不扶?——理解——尊重——如何表达善意和关心?由此我们的思维可以迅速发散,想到不同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四种人:冷漠的路人、善意的隐蔽者、高调的行善者、低调的行善者。由材料中富兰克林的言行想到这些内容,可谓由表及里,举一反三,极大地提升了审题的档次,为作文写作争得了先机。
  2010年同济大学自主招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陈国芳和张大有是重庆市的农民工夫妻、近日,在从广西乘大巴回乡的路上,由于车辆空调发生故障,两人均出现了嗓子沙哑伴轻微咳嗽的症状,他们向其他乘客解释,两人在同一家工厂打工,提前回家过年/不说还没关系,一讲车厢内就炸开了锅,他们被疑作甲流患者。全车近30名乘客都在激烈讨论,随后乘客叫司机把大巴停在服务区,然后进行了“民意表决”,方式是同意让陈国芳和张大有下车“隔离”的举手/让两人心寒的是,所有乘客都举手同意让两人马上下车到服务区去“隔离”。最终,两人被撵下了大巴/两人只有凭感觉,顶着寒风往重庆主城方向走/凌晨4时许,高速公路的执法队员,发现了他们二人,并将他们送往医院诊治。经检查,两人患的只是普通感冒。
  考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评论或发表看法,不少于800字。
  读完这个题目,绝大部分人都是批评乘客们的做法不人道、滥用“民意”。这样审题似乎没有大错,但毕竟不够深刻,而且众口一词。如果想到“否定之否定”的原理,就能在否定乘客做法的基础上再做一次否定:乘客的做法完全没有道理吗?如果陈国芳和张大有真的是甲流患者呢?在可能有重大危害潜伏时,宁愿信其有是否更加稳妥?众人的安全和两个人的方便哪个更重要?结合“现实性和可能性”原理,我们还可以想到更加妥善的解决办法。
  四、做“除”法,面对比喻性的题目,要筛选喻体指向
  比喻性题目是高考作文题的常客。审题时,第一步就是要把题目中的喻体成分转换成本体喻义。问题是,在高考心态下,在没有人提醒、没有机会修改的情况下,怎样保证你的转换是正确的,或者说是最恰当的?比如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题:
  有位哲人说过:“使你疲惫的不是眼前高山,而是你鞋底的一粒沙子。”生活也是这样,我们需要及时倒掉鞋底的那粒沙子。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这个题目的审题关键在于理解“沙子”的喻义,可以理解为小困难、习惯、技能上的短板或自身的缺点。考试的时候,仅仅想到一种理解是“危险”的,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应该强迫自己多想几种喻义,然后做一下除法,多种选一,在比较或整合中找出最稳妥的理解。
  需要说明,实际审题时,有的题目是需要多管齐下,加减乘除综合运用的,篇幅所限,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