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2期 ID: 353510

[ 杨叔子 文选 ]   

民族文化与语文教育

◇ 杨叔子

  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文化。人类以自然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文化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方式。生物界靠基因的遗传而存在,靠基因的变异而演化。人类社会靠文化传承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发展。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的“基因”。
  民族的概念主要是文化的概念,而非生物基因的概念。可以说,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就会异化;这个民族实际不复存在,只不过是一个种族而已。民族文化的精华高度凝聚在民族经典中。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基础;社会靠教育得以延续,得以发展,从而教育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与先导性的作用。教育既然事关文化传承与创新,那么,教育本质上就是文化教育,以文化熏陶、养成与培育人。“育人”而非“制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文化教育的文化,至少有5个内涵:知识、思维、方法、原则与精神。知识是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首先是通过知识传承与创新,没有知识,就没有文化。思维是文化的关键,不承载思维的知识是死知识;有了思维,知识才能激活、发展,才能超越自己。方法是文化的根本,方法在知识、思维与实践之间架了桥,方法同实践密不可分。原则是文化的精髓,指导着知识、思维与方法。精神是文化的灵魂,是前四者的升华,融入前四者,统率前四者。
  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精神追求,自强不息,强调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中华文化强调知识,“学而时习”;强调思维,“和而不同”;强调方法,“顺天致性”;强调原则,“实事求是”,做事应求实,做人应诚信。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中国语文教育密不可分。中国语文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渠道,通过授业——传授知识,来解惑——启迪思维,展示方法,来传道——认识原则,升华精神;也可以讲,通过工具性来体现人文性,以人文性来引导工具性。
  中学教育是人成长的关键阶段,生理走向成年,智力进入理解,承前启后,在小学教育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与达到成熟打下可靠的基础。中国语文教育在此阶段中尤为重要。小学“亡羊”,中学可以“补牢”;大学“凌霄”,中学必须“强基”。大学的优秀生基本上在中学也优秀,小学不优秀的中学可赶上。民族文化认识的深化,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民族感情的强化,健康个性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活跃,人际关系胸怀的开拓,莫不同中国语文教育密切有关。中国语文教育固然必须立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其作用与影响则由知识所承载的人文内涵乃至科学内涵所决定。
  中国语文教育任重道远!

民族文化与语文教育